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福鼎市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管好建强村级干部队伍

村级干部队伍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如何管好建强这支队伍,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福鼎市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实施“堡垒工程”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探索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聚焦“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谁来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1个实施方案和8个配套文件,开展定责定员定酬,推动网格、岗位、报酬整合(以下简称“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管好建强村级干部队伍,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背景动因

(一)职责定位不清晰。农村基层是政策执行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政策落实等多重任务叠加,基层一线的工作职能逐渐庞杂,出现“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局面。有些部门以属地管理方式,将行政执法、安全生产等职责事项派交给村一级,但事权下放的同时,相应的财权、人权没有一并下放,造成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村级干部吐槽,职责边界模糊,经常疲于应付,联系服务群众精力有限。

(二)干事激情不充足。以往村级干部大都是兼职担任,但随着基层工作日益繁重,村级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基本需要半脱产甚至全脱产工作,原有补贴性质的薪酬已经无法满足需要。部分村级干部甚至吐槽,“走千家,跑万户,待遇不如五保户”,辛辛苦苦工作,可连养家糊口都费劲,影响了干事积极性。此外,基本报酬和绩效奖金发放大多以乡镇(街道)为主,标准不统一且与工作实绩匹配不够,存在较大随意性,奖优罚劣、激励约束的效果有限。2024年底,福鼎市“一肩挑”人员平均年基本报酬最高的乡镇和最低的乡镇相差57.04%。这种乡镇间的薪酬差距与工作成效关联不大,更多是与镇村财力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干部工作热情。

(三)监管制度不精细。各级针对村级干部管理监督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但精细化程度不够,导致村级干部管理不够到位、约束不够有力等问题。如,在人员招聘、考核、薪酬、管理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此外,近年来,各类基层服务岗位设置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福鼎市村级团支书、护林员等“六大员”岗位共15类约4460个,网格员岗位1200多个。大部分岗位是“村选村管村用”,存在人员散、津贴低、管理难的现象,治理效能不升反降,形成“九龙治水”碎片化治理局面。

(四)经费保障不到位。县级以上财政对村级干部薪酬待遇的保障投入不足,截至2024年,福鼎市县级以上财政采取固定职数补助方式,即每村均按4名干部名额和统一标准进行补助。村级干部基本报酬中县级以上财政保障部分在小村可达60%,在大村仅占30%,余下部分经费需要镇村自筹,乡镇(街道)还要负责绩效奖金费用。由于受到乡镇(街道)财力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基本报酬和绩效奖金的发放缺乏稳定保障,少数村出现基本报酬少发、迟发或绩效奖金无法兑现等问题,影响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三定”管理机制,“一套制度管队伍”解决职责不清、待遇偏低的问题。

通过定人员职数、定职责要求、定基本报酬,健全村级干部管理制度体系,提升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三级议决定人员职数。坚持“精干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综合村(社区)规模性质、人口数量、工作任务等情况,采取“村级提议、镇级审议、县级决议”的方式,核定村“两委”成员职数1237名,社区“两委”成员职数292名,并实施动态管理,杜绝随意招人、人浮于事的问题。二是两张清单定职责要求。围绕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等10方面75项内容,梳理形成村(社区)干部工作事项清单,并从中筛选25项需要经常性关注的高频事项,形成网格日常排查吹哨高频事项清单。建立网格高频事项“日巡日报”工作机制,明确村级干部每月履职不少于20天,确保基层工作有章可循、有人落实。三是统一标准定基本报酬。明确村级“一肩挑”人员、特助、副职(含委员)基本报酬按上年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倍、2倍、1.6倍确定,破解报酬标准不一、调整随意的问题。同时,采取财政担“大头”,镇村补“小头”的经费分担模式,减轻基层负担,有力保障基本报酬按时发放,不仅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稳定性,更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协同高效的队伍整合机制,“一支队伍管治理”解决人员冗杂、力量分散的问题。

实施“两委”成员、“六大员”、网格员“三员合一”,集成基层一线工作力量,提高基层治理和服务效能。一是网格整合在一起。坚持“多网合一、科学整合、统一管理”,推动党的建设、乡村振兴、政法平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纳入统一的网格,并安排相应资源力量下沉,构建“一网统管”格局,并重新调整划分农村网格933个、社区网格271个,减少重叠网格3000多个,破解权责交叉、各自为政等问题。二是岗位整合在一起。坚持“一人多岗、减员增效”,合理安排村级干部兼任护林员、团支书等15类“六大员”岗位和网格员,解决队伍臃肿、精力不专等问题。整合后,每名村级干部平均兼任3-5个“六大员”岗位,基层服务队伍规模缩减63%。同时,每名村级干部对接一个网格内民生服务、矛盾排查等工作,实现信息畅通、响应快速,网格问题处置率同比提高98%。三是报酬整合在一起。将“六大员”、网格员等岗位经费纳入村级干部基本报酬范畴,整合提高村级“两委”成员报酬水平,解决待遇低下、动力不足等问题。整合后,“一肩挑”人员、“两委”其他成员年均基本报酬分别达6.61万元、4.69万元,分别提高1.99万元、1.51万元,有效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建立客观精准的识绩定酬机制,“一根杠杆激活力”解决好坏同酬、干劲不足的问题。

以党组织分类管理和干部分级考核为抓手,构建差异化薪酬机制,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一是创新实施分类管理。根据人口规模、工作量、工作成效等,将全市村(社区)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五类,定期开展分类评定,并建立“一类、二类”上浮、“四类、五类”下调的基本报酬浮动机制和项目资金人才匹配机制,实现大村好村与小村差村的待遇和保障合理差异(每类“一肩挑”人员、其他“两委”成员基本报酬每月相差320元、160元),有效倒逼“四类、五类”等后进村奋力前行,营造比学赶超、激情干事的氛围。二是探索实施平时考核。坚持以季度为周期,采取灵活简便方式跟踪了解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干部平时履职情况,并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推动村级干部干在日常、比在经常。三是规范实施年度考核。分级开展村级“两委”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其中“一肩挑”人员实行单列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次,并按差异化标准发放绩效奖金,绩效奖金最高可达个人月基本报酬的3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发放。

(四)建立严明完备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把标尺立规矩”解决制度松散、管理不严的问题。

强化村级干部的考勤管理、日常监管和适岗评估,推动村级干部履职尽责、廉洁奉公、担当作为。一是严格考勤管理。建立“福鼎市考勤一体化平台”,将村级干部统一纳入市级考勤一体化监管平台,加强其履职的刚性约束。根据村和社区干部不同工作性质,科学合理设定考勤打卡方式和时间要求,强化考勤结果运用,督促村级干部严守纪律、认真履职。改革后,全市村级干部人均履职时间增幅近一倍。二是严格日常监管。健全村级干部提级谈心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集体工程项目回避等制度,加强村级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约束。推行“四议两公开”等议事决策程序,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实行集体资产公开流转制度,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村级事务的全过程监督。三是严格适岗考评。结合中期评估、双述双评双考等工作,聚焦村级干部履职情况、工作作风和群众口碑等情况开展适岗能力评估,对评估结果被确定为不合格的,予以谈话提醒,并督促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规进行组织调整,确保村级干部适岗胜任,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今年以来,调整不合格不胜任村级干部30多名。

三、工作成效

(一)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建立工作事项清单和网格日常排查吹哨高频事项清单,健全村级干部提级谈心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集体工程项目回避等制度,规范履职时间和工作要求,完善待遇保障体系,让村级干部职责范畴更清晰,工作标准更明确,监督约束更严格,切实提高了村级干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运转效能和自治能力,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通过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开展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并将其与干部薪酬待遇、评先评优等相挂钩,让“干得好的得实惠”,村级干部担当作为更加自觉、干事创业更加主动,实现了“被动干”向“主动谋”。村级干部纷纷表示:“原来工作全凭自愿,干成啥样都行,现在干好干坏不一样了,是为自己干,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了。”

(三)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通过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建立定责定编、待遇保障、分类管理、“三员合一”、考勤考核等制度,村级干部管理打出一套“组合拳”,既推动村级干部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又畅通信息共享和工作运行,服务群众更有力,工作落实更高效。乡镇(街道)领导普遍认为,队伍整合后,虽然人数减少了,但却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工作效率更高了。

(四)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通过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厘清工作职责,明确履职要求,强化管理监督,村级干部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抓治理、抓服务,在经常性走村入户中解难题、办实事,用实干实绩温暖民心、展现担当。2025年上半年,全市村(社区)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5000多件。群众纷纷表示,之前上门找干部,现在干部找上门。在群众可感可及的小事实事中,党群干群距离不断拉近,党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信任度不断提升。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面对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福鼎市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有效破解人员冗杂、权责不清、激励缺乏等问题,取得积极成果。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要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手段,不断破解基层新情况新问题。

(二)严格管理监督是有效抓手。福鼎市以村级干部管理“宽松软”问题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对人员选聘、履职行为、薪酬待遇的管理监督。我们深刻认识到,管理监督不是“一阵风”,而应注重“长久立”,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为村级干部履职尽责定依据、划红线,确保其干成事、不出事。

(三)树立干事导向是关键驱动。福鼎市以村级干部激励保障为突破口,通过薪酬管理实现对人的管理和事的管控,让村级干部增动力、长干劲,让村级事务有落实、干出彩。我们深刻认识到,管理导向决定发展方向,要树立“优者优待、实干实效”导向,发挥薪酬待遇驱动作用,将队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四)人民群众满意是根本目的。福鼎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总目标,通过明责减负、网格赋能等一系列措施,让村级干部服务群众更主动、更有力、更具成效。我们深刻认识到,群众意见是改革成效“最好的尺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村级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让群众成为改革创新最大的受益者。

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福鼎市推行“三定三合”全周期精准管理机制管好建强村级干部队伍
近年来,福鼎市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实施“堡垒工程”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探索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聚焦“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谁来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1个实施方案和8个配套文件…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0923/17586104641924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