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评”,“医”心为民

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都江堰市“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党建创新案例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的生命线。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充分践行职业操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和彰显政府形象,成为新时代推进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都江堰市卫健局以务实创新的思路,积极培育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索出一条医德医风建设新路径。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卫生健康服务的主体力量,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良好医德医风既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推进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探索医德医风建设的对策建议,成为极其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QQ截图20250923142420.jpg

一、建设背景

自古医生就是仁德的代名词,“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等千古名言,无一不彰显大医精诚的格局与情怀。可以说,医生是世界上最光荣的职业之一,天然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支撑。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卫生健康事业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核心关键所在。医生职业道德事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健康!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服务态度不佳、不注重医患沟通、大处方、欺诈骗保等问题,亟须通过机制创新予以破解。

医德医风是医院立院之本,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事关医疗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和行业形象。通过医德医风建设,推动医务工作者具备仁义、仁爱、仁厚之心,进而形成一种风气、构建一种机制、培育一种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的人民情怀和行为准则,做到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厚植行业风范,将职业道德建设贯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

二、主要做法

创新,是医德医风建设的活力源泉。如何有机融入医院工作各环节、各方面、各类人,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真正唤醒大家内心深处的职业荣誉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2024年以来,都江堰市卫健局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机制,通过“个人自评、职工互评、组织考评”三位一体闭环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医德医风建设经验,为“健康都江堰”注入新动能。

(一)注重融入日常,创新工作机制

2024年5月,在都江堰市卫健系统“医”路廉心·“医”生正气主题宣讲教育活动中,都江堰市卫健局首次提出创新开展“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行动,目的是通过自我反思、相互监督和组织考核,激发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规范服务行为,提升行业形象。

将“三问三评”融入医务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日常,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医德医风建设。一问医德医风,个人自评。医务人员每日“三问”:我今天医德表现如何?诊断是否科学合理?对患者是否耐心细致、群众是否满意?通过每日自省,强化自我约束,形成职业道德的内在驱动力。二问现实表现,职工互评。科室或党支部通过交班或职工例会等形式,每周组织一次职工互评。医务人员在团队中相互监督、提醒和学习,增强协作意识、服务品质和纪律观念,促进团队凝聚力。三问使命担当,组织考评。科室每月、单位每年开展一次组织考评,通过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有效的常态化制度机制,确保医德医风建设落地生根。

(二)注重因地制宜,鼓励大胆探索

鼓励各医疗机构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实施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

(1)个人自评,融入日常。为确保“三问三评”理念深入人心,结合都江堰水利文化“分流导引、润物无声”的治水精髓和医院特色文化,设计了风格各异的“三问三评”文化标识,融入“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等人文元素,广泛应用于宣传资料和医院环境布置,营造浓厚医德医风建设氛围。全市20余家医院在洗手池、走廊、诊室等显眼处张贴“三问提示贴”。特别是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玉堂街道卫生院通过电脑屏幕和洗手池显示张贴“静水润心,仁术济世”“日日三问修己德,点滴之行润民心”等“三问”提示标识,提醒医务人员每日自评自省,效果明显。  

(2)职工互评,强化监督。各医院结合实际,创新互评形式,让互相监督约束中规范医务人员言行。例如,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推出“医德互评一刻钟”,在每周交班会上组织医护人员,通过对同事的“服务态度”“协作精神”“廉洁行医”等指标进行评价,针对典型病例或投诉事件,集体分析是否存在医德医风问题。累计开展互评600余次,覆盖医护人员3000余人次。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谈心谈话+互评”模式,科室主任与医务人员每周一对一交流,结合互评指出改进方向,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考评,激励先进。“三问三评”医德医风考评内容涵盖文明服务、因病施治、廉洁行医等七个维度,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晋升选拔挂钩;同时,将“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情况与月度绩效考核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对标先进,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的内生动力。例如,都江堰市妇幼保健院通过组织考评发现部分医生存在诊疗记录不规范等问题,及时整改后,诊疗规范率提升至95%以上。2024年,全市卫健系统评选“医德标兵”50名、“优秀科室”20个。

(三)注重考评体系,及时规范提炼

(1)规范“六个方面”。研究印发了《都江堰市卫健系统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三问三评”考评实施方案》,从考评对象、考评细则、实施步骤、考评办法、结果运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创新规范了医德医风考评机制和实施办法。

(2)做到“三个融入”。将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和能力素养提升融入“三问三评”,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将医院党的建设和廉洁医院建设融入“三问三评”,反腐倡廉融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强化了思想铸魂,引导医务人员遵守医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转变,每日三省吾身,时刻扪心自问,在潜移默化中守住医务人员的底线红线,增强了医德医风建设的内生动力和现实需求。将医疗服务行为和个人切身利益融入“三问三评”,引导鼓励医务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进行询问就医感受和效果,在工作结束后进行自评、互评,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强化“三个管理”。通过自评,强化了自我管理,探索形成了职业层面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有效方式。通过互评,强化职工相互管理与约束。通过科室每月、单位每年考核考评,强化了组织管理,形成长效监管“利剑”。

QQ截图20250923143208.jpg

三、建设成效

通过持续推进“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都江堰市卫健系统形成了职业道德激发与行为纠偏的闭环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一)考评机制更加规范。“三问三评”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严格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每年度考评考核,自评、互评、组织考评相互补充,形成全时段、全覆盖的考评体系,体现了平时的规范和刚性约束相结合,规范在平时,防范风险于平时。2024年至今,全市医院开展“三问三评”覆盖全市医务人员98%以上。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机制更加完善,考评覆盖率和规范性显著提升。例如,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建立“医德档案”,记录每位医务人员的自评、互评和考评情况,为医院组织考评提供数据支撑,管理效率提升20%。

(二)服务行为得到优化。一是强化对医务人员的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拓展了医院管理方式,增强了医院管理效能。二是严格规范优化了医疗服务管理行为,细化量化考评内容包括:从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考评细则涵盖了服务行为基本要求、基本准则,既有正向激励,又有反向约束和惩戒,促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三)患者群众得到实惠。服务环境更加整洁温馨,服务态度更加和蔼亲民,服务品质更加便捷高效,诊治方式和费用更加科学合理,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就医的满意度获得感。一是提升了群众满意度。2024年,都江堰市医院患者满意度从2023年的91.5%提升至96.8%,医疗纠纷率下降35%。二是优化了服务流程。如都江堰市中医院通过“三问三评”优化挂号和分诊流程,平均候诊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患者就医体验显著改善。三是改善医患关系。如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李某通过互评改进沟通态度,获患者赠送“医者仁心”锦旗,所在科室2024年收到患者表扬信30余封。四是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结合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特点,全市医院推出“旅游医疗一站式服务”,为游客提供快速挂号、优先诊疗和多语种服务通道。2024年,服务游客1.5万人次,获好评率达98.5%,有效提升城市形象。例如,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冯先生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救护车不到20分钟就到了,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得到及时诊治,游客在中国新闻网发帖点赞,浏览量达20万+。

四、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将“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党组织工作计划,推动党支部将其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工作中,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支部带动、党员示范,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敬畏生命、恪守医德的职业操守。在推进过程中,都江堰市卫健局强化“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确保“三问三评”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为行业行风转变和队伍素质提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确保了“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期盼,推动永续发展。

(二)机制创新是重要支撑。创新制度机制是推动“三问三评”落地见效的关键。该机制突出“个人自评、职工互评和组织考评”三位一体,建立“日常提醒—定期互评—定量考核”的闭环流程,促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自我监督、相互激励、整体提升。各下属单位结合实际设立“三问”提示卡、互评积分、年度考评述德等制度,推动考评机制嵌入绩效考核、晋升评优等关键环节,让制度发力、形成刚性。都江堰市卫健局定期开展工作评估与问题通报,实现由“文件落地”向“行为改变”转变。通过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行为规范,有效激发了医德医风建设的持续动力。

(三)融合推进是长效关键。推进医德医风建设,需实现党建、业务管理、医疗服务与廉洁医院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都江堰市卫健局以“三问三评”为抓手,将其贯穿医院管理、服务流程和行风建设全过程,推动形成系统治理格局。该机制与“廉洁医院”建设等工作协同推进,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的系统性。2024年至今全系统开展警示教育60余场次,覆盖医务人员6000余人次,提升廉洁意识与职业操守。通过设置患者反馈通道、开展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现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协同发力,推动医德建设由“院内行为”向“全域共建”延伸。

(四)常态推进是持续动力。医德医风建设需常态推进、久久为功。都江堰市卫健局通过创新实践探索,注重将“三问三评”机制融入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形成了一种有效、务实、管用的制度化、常态化的医德医风考评模式。各单位通过张贴“三问提示贴”、推行每日“打卡”反思、每月综合评价等方式,引导医务人员在“问责、问标、问情”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制度设定上注重刚柔并济,既有考核排名的刚性约束,也有文化引导的柔性滋养,实现规范与激励并重。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行为习惯养成,使“三问三评”成为医务人员自觉践行的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构建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

五、结语

“三问三评”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不仅规范了医务人员行为,还提升了群众就医体验,助力“健康都江堰”建设。未来,都江堰市将持续深化“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结合都江堰水利文化,持续培育都江堰市“德耀医心·守护民心”医德医风建设品牌,进一步提升医德医风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感染力,为卫健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都江堰市“三问三评”医德医风建设党建创新案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和彰显政府形象,成为新时代推进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都江堰市卫健局以务实创新的思路,积极培育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索出一条医德医风建设新路径……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0923/17586093451993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