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挥历史主动是邓小平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终其一生都在为掌握历史主动而奋斗,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推动党和国家从历史被动转向历史主动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战略思维
运用科学理论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关键一招。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优越于其他的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他看来,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可能过时了,但这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整体上的科学性、价值性和生命力。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他倡导并要求党内干部要用准确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摸索规律。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因为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真谛,邓小平才能在改革开放之初复杂纷繁的形势下清晰洞察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掌握历史主动。
“争取历史主动就要运用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向”,战略思维,是邓小平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他注重强化战略思维,在把握历史大势中实现历史主动。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李鹏、姚依林的谈话中阐述了战略思维的核心内容:“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从大局看问题”即顾大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即谋长远、“放眼当前”即抓大事,这是战略思维三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邓小平推进的改革一直都是全局性、系统性的。从整体看,对内搞改革,对外搞开放;从国内看,农村主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重点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领域看,既搞经济体制改革,又搞政治体制改革。1986年6月2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关系。
邓小平谋划的改革蓝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他在1987年4月30日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时,第一次相对完整地阐述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将这一战略目标称为“我们的雄心壮志”。这是他在确信20世纪末小康社会可以完全实现时,对21世纪中叶进行的更长远谋划。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智慧和舍我其谁的担当。
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实践自觉
科学对待和客观总结经验教训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实践标尺。改革开放之初,如何评价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是当时要厘清的历史问题的重中之重,邓小平在很多场合对此进行过多次强调。早在1978年11月27日,他就提出:“毛主席的伟大,怎么说也不过分,不是拿语言可以形容得出来的。毛主席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我们不能要求伟大领袖、伟大人物、思想家没有缺点错误,那样要求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就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指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同年8月21日,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久保留下去”的尖锐问题时明确表示:“永远要保留下去……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做了系统总结,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全面进行改革开放争取了历史主动。
总结经验教训,厘清历史问题,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践自觉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行动品格。邓小平推行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敏感异常,而且难度空前。邓小平说:“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面对这样“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绕过的一块巨石”,邓小平选择了迎难而上,以宏大博远的思路、坚韧不拔的决心和踏踏实实的行动,出色地领导了政治体制改革,在厘清党政关系、国家根本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换、解决香港问题、加强党和军队建设等方面贡献巨大。尤其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他带头主动退出领导岗位。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领袖终身制的问题,我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非解决不可”,反映出他的巨大决心,后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邓小平的自觉实践对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局势中确保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具有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维护人民利益,赢得历史主动
尊重人民、服务人民是以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大势、赢得历史主动的直观体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只有踏踏实实为群众谋利益,获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维护人民利益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价值追求。1978年9月中旬,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期间发表了著名的“北方谈话”,告诫全党“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980年4月2日,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长期规划问题时强调,“总之,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从提高经济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虑问题,要按这个精神搞长期规划。”邓小平谋划的改革根本上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效自然也要由人民来检验。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客人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就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