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要战士到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王荣金:走过峥嵘岁月,坚守忠诚不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年,有一所医院也将迎来她建院百年的华诞,这就是北京协和医院。昔日曾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说法,在很多人心目中,协和都是一块金字招牌。

在这所“中国最著名医院”的历史上,有一位出身机要战士的老书记王荣金。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又参与了协和医院的发展建设,从人民军队到医学殿堂,从“老协和”留下的院落和设施到今天的现代化医院,是协和医院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 

十年军旅:山里娃走出大山参加革命

1931年,王荣金出生在山西省临县冯家会村,这个村子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山沟里,环境闭塞、艰苦,出门就是山。懂事以后,他就跟着父亲种地,当地没有水浇地,种的多数是黄豆、高粱、玉米,产量很低,家里并不富裕。

由于家境平平,家里没有一个人识字,家人把学文化的希望寄托在王荣金的肩膀上。他先后被送到识字班和县城里的完小学习,学完之后就成了村里有文化的人。

他的幼年时代,正赶上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中华民族危亡的时期,日军的铁蹄也踏到了临县。

日军的野蛮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王荣金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儿童团,在村里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还曾经亲手打石雷,也就是用石头和炸药制成“土地雷”,用来炸日本侵略者。

美国记者、作家福尔曼在他的《北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中国村民怎样造地雷:“因为缺乏金属做地雷的外壳,有些人挖空了石头来做成石头地雷;还有人满装瓶子,水壶,甚至茶壶。”这位作者还评论道:一个人须有莫大的勇气,才能对敌人的可怕的近代武器想出这些抵抗方法来。

王荣金还有一次面对面地遭遇进村扫荡的日本兵,还好日本鬼子只想进屋抢东西而不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儿童团团员。王荣金沿着小巷子一路猛跑,跑到山里,才躲过了一劫。

1947年,晋绥军区所辖的地方进行针对地主和富农的土改,王荣金也参加了土地改革。由于积极地参加抗日、土改的活动并有突出的表现,1947年7月,他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有16岁。

也是在1947年,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在离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办了一个师资训练班,村里推荐识文断字的王荣金去学习。学习还没结束,就遇到晋绥军区司令部机要处的处长魏三庆到训练班招学习机要的学生。

有一天,魏处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兵。那时,王荣金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对当兵很向往,当场就说“愿意”。他做出参军这个决定时,都没跟家人商量。在机要学校学习半年多结业以后,他被分配到晋绥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当译电员,主要工作是翻译,从此,正式加入了人民军队,那是在1948年10月。

在机要学校学习时,除了业务之外,保密教育是最主要的训练。在战争时期,机要的活动都是和整个部队、首长的安全联系在一块的,讲求绝对保密,同事之间不能交流,也不能告诉家人自己是做什么的。这种严格保密的工作习惯,深深浸染了他。

1949年,晋绥军区撤销,部队挥师南下,去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斗。路过临县时,为了保密需要,他也没回家看看。

部队从临汾出发前进时,在贺龙担任司令员的司令部成立了一个机要科,王荣金在其中担任机要员。

他所在的部队过秦岭那天,正赶上天降大雪,道路特别泥泞、湿滑。他坐的那辆卡车上满满一车人,他一条腿在车里、一条腿在外边。路上,惊险发生了,大卡车一下子翻到了沟里。

不过,幸运的是,因为他的一条腿在车外边,所以当场被甩了出来,没有摔到沟里去。领导命令,没摔下去的人搭别的车继续前进,摔下去的人由后续部队处理。他就搭着别的车继续前进了。行军途中这场死里逃生,令他记忆犹新。

成都解放后,1950年,他又被调进十八兵团的工兵师当机要员,跟随十八军进军西藏。当时,从内地到西藏还没有公路,官兵要一边剿匪,一边修路。他所在的部队在大渡河边住了半个多月,那里条件艰苦,潮湿得厉害,早上起来,被子上全是雨点儿似的露水。王荣金也生了病,染上了一身的疥疮,由于缺医没药,也没法治疗,只能硬挺着。

那段时间,他确实觉得身体有些顶不住了,又生病,又要修路,但是大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西藏,只能咬牙顶着。靠着这样的意志,加上那时他年纪只有19岁,抵抗力强,疥疮居然慢慢消退了。

快到昌都时,部队在道孚县休整。在这里,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正准备解放昌都的时候,接到上级命令,十八兵团的工兵师准备去支援朝鲜战场,需要一个机要员,就把王荣金选中了。已经快到西藏门口了,又要被派到朝鲜去,于是,他就原路返回,从重庆坐船到武汉,然后到北京。

到北京以后,他在中央机要处听从分配。1952年,正值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和我国东北地区发动细菌战。根据毛泽东指示,以周恩来为主任委员,郭沫若、聂荣臻等为副主任委员的中央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反细菌战斗争。新成立的中央防疫委员会需要一个机要员。于是,他又服从分配,在北京参加了抗美援朝运动。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防疫委员会改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划归中央卫生部分管。王荣金又调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那是1955年,当时协和医学院也是军队管理的。但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不需要机要员,就安排他作保密室主任,负责档案管理。

后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属于地方,部队干部也要转业归地方管,1958年,他退役转业,1976年,又调到协和医院工作,担任内科支部书记。

回忆军旅生活,王荣金说:“刚当兵的时候,我就是那么一个农村出来的普通小孩,后来东奔西跑、坎坎坷坷,见识也广了。这段生活一过十年,军队的管理对我教育是挺大的,对我自己的思想修养甚至身体锻炼,那都是很重要的。”

医学殿堂:“协和教育、培养了我” 

协和医院是我国医学界的传奇,历史悠久,名医云集。对王荣金来说,到协和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考验。

此前,虽然他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了若干年,那毕竟还是行政工作,接触临床很少,与真正的医疗工作也有一定距离。他说自己当时的想法:“以前到协和,也就是来看看病,到底病房怎么回事、门诊怎么回事,深处的东西一点也不知道。我既没有学医,也没有学护理,能行吗?当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内科的支部书记,那是很重要的一个岗位,既然来了,就硬着头皮干吧。”

协和医院,对他来如同一所自己会牵挂一生的大学校。而他也把自己热情与心血献给了这里。回首这段往事,他谦虚地说,自己从一个战士,一个人跑到这儿来干了几十年,协和对他的教育很大,确实是培养了他。他之前从来没有在医疗系统工作过,第一次接触临床,到协和医院这样一个鼎鼎大名、高知云集的地方工作这么长时间,可以说自己的知识、修养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内科支部书记任上,王荣金自知是医学的外行,了解医护人员就成了他熟悉这个岗位的第一要务。

那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医生、护士尽量多接触,而交班查房就是最好的场合之一。那时,内科有三个病房,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王荣金每天早上轮流参加医护人员的早交班。他说:“去了我也不发言,也发不了言,就在一边听。医生查房我跟着,其实我也不懂是怎么回事,就这样尽量多接触他们、多了解他们。”

在国内医学界,传承至今的协和医院内科大查房非常有名,堪称一景,也被认为是协和宝贵的传统之一。从在内科党支部工作开始,一直到后来担任协和医院的党委副书记,每次大查房王荣金都会参加。

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大查房举行的地点在能容纳百人的老楼10号楼223阶梯教室。他觉得,这个制度是非常高明的,比较典型的一些病例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这种才能拿到大查房上去。内科的医生都愿意来参加,因为那个场合有大教授,又有病人现场,大家都可以发言,这可以说是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

也正是这样,他对医护人员的了解日渐加深,也对这所医院的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

那时,协和医院的病房只有一个清洁工,大部分清洁工作都由护士兼做,擦地板、打扫厕所和病房卫生,这些活儿他也都参加。

协和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与祖国同命运。历经百年沧桑,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协和才能在饱经风霜后翻开新的历史篇章,不断开启自己的新征程。王荣金在协和工作期间,也正是协和党建不断推进的阶段。

回想在协和期间的往事,他对发展张孝骞(1897—1987)先生入党的事情记忆犹新,王荣金也把这件事看作自己为协和党建工作所做的实事之一。

张孝骞,我国现代医学的先驱,卓越的医学科学家、教育家,我国肠胃病学创始人。他的一生就是我国现代内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代高级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开拓进取、科学报国的共同命运的写照。

十年动乱中,张孝骞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了被批斗、投进“牛棚”等不公正待遇,但他坚守了一个医生的良知。在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保护下,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方针,医院在拨乱反正、恢复调整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在此期间,张孝骞恢复了门诊和医疗工作,一如既往地对病人、对同事、对下级医生,好像过去的很多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当时,王荣金也在内科,在亲身接触中,发现这位张大夫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医术和医德都令人敬佩的医生,此后几十年,他一直认为这位老专家是协和医院乃至医生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后来,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介绍张大夫入党呢?于是,他先去找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也是张孝骞的弟子),表达了这个想法。陈敏章说完全同意。他们两人商量好,共同作张孝骞的入党介绍人。

得到卫生部长的同意后,王荣金的胆子也大了,直接找张孝骞先生家里去,问他,参加中国共产党,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没想到,张先生当场落泪了,原来他入党经过一番周折。他说:“我过去也提过这个问题,毛主席接见过我,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可是人家说我不够条件,所以后来就再不敢提这个问题了,如果说我够条件,我当然是十分赞成、十分愿意。”

1985年11月26日,刚做完肺癌手术出院仅两个多月,88岁高龄的张孝骞带着他的入党申请书亲自找到王荣金。12月18日,内科党总支胃肠、血液组党支部举行党员大会,讨论张孝骞入党问题,支部大会通过了他的申请。

12月28日,协和医院党委审议了所在党支部的决议,吸收张孝骞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老在党旗下光荣宣誓,实现了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人生夙愿。记录这一情景的照片在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诞辰120周年图片展中陈列,见者无不动容。

由于张孝骞先生的名气很大,所以他入党的消息传开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不过,王荣金等人最初的目的很单纯,根本没有想到这么多。

张孝骞的入党,是协和医院党委努力解决长期以来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中的一个典型。除了他之外,1980年至1989年期间,冯应琨、池芝盛、罗慰慈、张振寰、唐伟松、李向东等40余名高级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在王荣金担任党委书记的期间,医院党委领导班子提出、全院上下共同提炼出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他还和同事合编了《协和画册》《协和名医》等书,并且担任了《张孝骞》一书的主编。

每一朵浪花都折射着时代洪流,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峥嵘岁月。正是像无数像王荣金这样的老党员,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着看似差异显著的经历,其中却贯穿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本文是微信公众号“圈阅”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参考资料:

1.董琳 王帅雨:《王荣金:从机要战士到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2.北京协和医院《医院史话》编辑组:《时代召唤下的协和党建》

3.常青:《揭秘“老协和”查房的秘密》

4.建平:《一代名医张孝骞》

5.李柯勇:《张孝骞的遗产》

6.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7.讴歌:《协和医事》

王荣金:走过峥嵘岁月,坚守忠诚不改
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又参与了协和医院的发展建设,从人民军队到医学殿堂,从“老协和”留下的院落和设施到今天的现代化医院,是协和医院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4/0919/172673127790827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