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近年来,山东高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将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聚焦新形势下党员作用发挥,深入实施“进出育管爱”全链条管理,体系化推动党员队伍建设走深走实,以严实举措锻造新时代过硬党员队伍,持续激发“凤城先锋·高密力量”示范动能。
一、聚焦凝心铸魂,打造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主题主线、注重分级分类、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一是突出政治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组织“第一议题”、集体学习第一主题、党员培训第一课程,建立“一论述一解读、一案例一课程、一宣讲一研讨”学习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做到常学常新、悟深悟透、笃信笃行。年初制定学习指引,每月制发《学习提醒》和《资源清单》,推动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严在平常,去年以来,各级组织开展理论学习3.3万次、党性教育1.2万次。
二是提升精准性。聚力破解培训内容同质、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党员特点,建立健全“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突出供需对接、因人施训,学前抓调研、学中抓质量、学后抓问效,分类打造红高粱小镇等23处特色现场教学点,开发共性课程20堂、个性课程70堂,构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推进、全员覆盖的系统化教育格局,推动基本培训与党员成长需求、区域发展实践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创新性。深入生产一线、攻坚现场,打造“奋斗者的风采”沉浸式党课36部,录制省市获奖作品14部,开展党员教育好教材进机关、城市社区等活动21场。探索市镇党校融合发展,建立“网上党校”,开设“先锋讲堂”“共享学堂”“青年夜校”,以教育资源融汇整合、学习载体共建共享,持续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二、聚焦扩源提质,打造党员发展工作体系
坚持把质量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生命线,精准制定计划,严抓标准程序,源源不断把各领域先进分子吸收入党。
一是严守政治底线。坚持党支部初审、基层党委协审、县级部门联审“三级联动”,细化落实15个执纪执法部门联审职责,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前、接收预备党员前和预备党员转正前做好政审联审,近两年共有175人因政审不合格不予发展。
二是紧盯重点领域。立足改善结构,对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实行计划单列、专项推进、重点倾斜。针对农村发展党员源头不足的问题,实施农村发展党员“育苗行动”,逐镇分析、逐村摸排、逐人跟踪培养,建立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乡村人才库,培优蓄足乡村振兴先锋力量,推动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动态清零。针对新兴领域优秀人才入党渠道不畅问题,开展党员人才“壮苗育新”计划,发挥产业链党委、新业态党建共同体等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组织推荐、一线识别、定向培养”模式,对800名科技骨干、产业工人等入党积极分子,实行“一对一”跟踪培养,近两年吸收入党210人。
三是拧紧责任链条。经常性开展发展党员问题排查和整顿提升,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制定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基层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入党介绍人等14类主体责任清单,建立组织员任职报备、履职考评制度,配齐配强211名专兼职组织员,每季度1次业务辅导,每半年1次风险研判,每年度1次述职评议,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促。
三、聚焦分类施策,打造党员管理监督体系
坚持严字当头,科学分类、靶向施策,把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
一是探索分类管理。科学制定党员分类管理实施办法,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教育培训为保障、表彰激励为抓手、发挥作用为目的,精准划分农村、城市社区、新兴领域等7大群体,细化在职无职党员以及管理层、业务骨干、一线职工党员等16项管理措施,构建起标准严格、链条完善、责任清晰的“7+N”党员分类管理体系,不断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深化积分管理。探索“先锋指数”评价办法,组织开展“亮身份、亮承诺”活动,制定正面激励、负面约束“两张清单”,按照“党员自评—支委会初评—党支部考评”三个步骤认定积分,搭建“美德超市”积分兑换平台,以“小积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事拼搏的“大干劲”。对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党员,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严肃稳妥处置,促使党员思想上受到触动、行动上尽快转化。
三是抓实流动管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严格落实“查纳联管用”全链条工作要求,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十条措施。每半年集中开展1次登记、接收工作,拉网式摸排流出、流入党员。每年开展1次“说高密好、对高密亲、为高密干事”流动党员大讨论,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慰问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流动党员,激励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发展,流动党员党组织集聚10余名知名医疗专家开展“健康高密行”义诊活动3次,招引产业项目18个,推动20余名高层次人才与家乡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四、聚焦担当奉献,打造党员作用发挥体系
建立健全在岗离岗、网上网下、平时应急的作用发挥机制,引导党员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中建功立业。
一是向中心工作聚焦。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拼在第一线”,紧盯八大产业集群、城乡融合发展等主战场,在财源建设、棚改回迁等攻坚一线建立160多个党支部,设立1500多个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引导党员干部攻坚克难作表率,从中提拔重用393人、晋升职级739人,25名党员获评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
二是向基层治理聚力。开展“乡村共富合伙人”行动,吸引46人回村任职、105人返乡创业,领办共富工坊83家,为乡村振兴注入先锋动能。推行城市社区“红色合伙人”组团式服务,打造“德邻客厅”“老娘舅拉呱室”等服务载体,推动5200余名在职党员融入社区治理一线。创新党组织领办志愿服务队模式,2.3万余名党员年均志愿服务时长达15万小时以上,让“红马甲”为基层治理“升温增效”。
三是向网络空间聚能。承担省党员网络骨干队伍建设试点,着眼于提升党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成立直播助农等3个网络达人党支部,探索建立网络守护员、评论员、安全员、督察员四支党员网络骨干队伍,开展“指尖流量·赋能高密”“我与网络大V交朋友”系列活动26次,将新媒体从业人员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持续传播和引领网络正能量。构建起常态化激励表扬体系,每年评选9个领域100名先锋典型,选树兴村治社好书记、敢为先锋,激励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在高质量发展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