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案例背景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驶入“深水区”,市场竞争格局风云变幻,国有企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既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又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还要筑牢风险防控底线。面对这一复杂形势,党建工作早已不再是企业的“附加题”,而是破局突围的“必答题”、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温州市工业与能源集团党委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创新推出“党建+”融合模式,将党的领导力转化为企业的战斗力,让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既夯实了企业发展的“根”与“魂”,又激活了改革创新的“一池春水”,为国企党建与生产经营“双融双促”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二、主要做法

(一)在“守正创新”中塑产业优势

一是布局新产业、培育新业态。集团党委把提升战略功能价值作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工作重点,聚焦集团三大核心主业和两大培育主业,推动传统产业向“质”发力、产业结构向“优”而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源配置。集团党委构建了“攻坚服务队”“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红色引领体系,在书记领办和督办制度下,组成14支党员攻坚队,全力提速项目建设。通1过这一机制,成功推动35个重点项目攻坚落地,推进瑞安综合储能站(集成站)项目等5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温州东屿电厂项目获评“国家工业遗产”称号,彰显了集团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实力。

二是凝聚合作共识,激发创新活力。集团党委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组织40余名党员骨干,通过借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强数字经济博士创新站、温州大学等高校搭建工业与能源科技博士创新站等途径,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期间开展科技创新研发13项,成功申报“智慧医疗的大数据业务分析方法及系统”等国家级发明专利2个,完成数字化软件系统、味精精制加工与处理技术研究与优化研发16余项,工业类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0.48%,有效扭转了过去科研创新项目不多、市场转化率不高等局面,为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在“提质共享”中助共同富裕

一是以党建凝合力,助力企地共赢。集团党委通过党建跨界,充分利用国企资源整合优势,推动所属企业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例如所属金海蕴公司党支部聚焦羊栖菜主导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头雁”带动作用,探索出重构羊栖菜生态圈的发展好模式,近三年实现营收超5000万元,净利润超500万元,产品覆盖全国耕地超500万亩,为改良土壤结构方面提供了系列解决方案。同时,组织所属工美院公司党支部参加“百个文化企业支部联村共建”活动,指导与合作村社共同探索直播助农发展新赛道,推进“村村播”共富项目,共计开展电商直播培训48场,培训服务覆盖1610人次,有效促进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以增值促升级,实现多面开花。集团党委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升级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基层服务矩阵,推出中医义诊、中医推拿、非遗体验等13项特色服务项目,组织党员干部44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集团的社会形象。聚焦民生需求,在食药领域,集团打造智能化食用油、大米加工生产基地,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探索国企赋能发展共赢,深化村企共同体载体,由“单一主导”到“多元参与”,派驻“农村第一书记”携手温州市永嘉县界坑乡等7个村社,开展5个共建项目,村企共建,导入产业项目和发展模式。又如与泰顺县东溪乡党委紧密合作,抓实党建联建,合作推进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建立高山蔬菜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三)在深度融合中促同频共振

一是党建融入治理,全面锻造队伍。集团党委抓实基层治理,指导所属营运公司党委与温州市社会工作学院签约成立第一家实践基地,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双师基地,探索“信访+社工”培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问题化解能力。同时,积极创建全域清廉国企示范样本,完成集团3414家清廉国企示范点创建四年收官任务,打造“线上+线下”廉政教育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环境。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广大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积极开展“以老带新、共同发展”活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团队合作,共有16人签约“师徒传帮带”,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

二是开展党建联建,全面盘活阵地。集团党委深入实施市属国企新时代基层党建强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提升“1+5+N”党建品牌矩阵体系效能。例如围绕瓯江红市工业与能源集团(医药实业)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中药研学、中医义诊等“中医药+”特色志愿服务,打通为民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集团业务优势,集团党委全面盘活非遗美食、中医文化、工业遗存和工艺美术等阵地资源,谋划温州非遗研学服务清单,搭建“党建+研学”平台,携手温州市委组织部和市国资委,推出“红心闪耀千年斗城”红七月服务月集中服务、“红链四维·能聚瓯越”主题研学等大型活动,惠及群众近2万余人次。依托党建联建平台,与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让平台功能更加多元化,也为集团注入新鲜血液。

三、成效启示

(一)党建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党委前置研究清单领衔把方向解难题,党组织领题破梗阻优服务,党员破题聚攻坚促发展,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突破”双轮驱动格局,切实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各环节。2024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资产总额210.69亿元,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中,2项融资工作实现“温州市首单”、2个实施项目斩获“浙江省唯一”、1个工业遗产项目摘得“国家级”荣誉,全面展现了“工”字头企业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

集团强化创新、链上突围,为企业开创发展新局面。例如通过将党组织嵌入数据要素流通、网络安全保障、政策创新试点等关键环节,整合成立数据集团,助力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算力储存枢纽。以党员队伍和技术骨干为主体,创新实施“党员领衔产品攻坚”工程,全量多维归集上级、本地、社会数据,成功开发的6款创新数据产品,累计销售金额超1100万元。尤其是“信贷数据宝”作为全国数据资产入表第一单,入围国家数据局典型案例评选,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温州样板”。同时积极承接相关国家级试点工作,助力温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数据强港”。

(二)党建培育释放出品牌效应

集团党委通过深入推进“工业强基·能源先锋”品牌建设,逐步构建规范、高效、科学的党建工作体系,以党建成果引领、赋能企业多元化发展。秉承“一支部一品牌,一企业一特色”理念,创建了“以木为媒·材筑未来”“匠心造味·快鹿先锋”“实业星火香山闪‘药’”“金海羊栖,蕴育珍品”等11个特色子品牌,累计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近200场。聚焦集团主责主业,联合温州市发改委机关第四党56支部等成功举办“2025能源法(节能)宣传活动”,吸引市民600余人前来打卡体验,发放宣传册2000余份,新华网现场报道网络阅读量突破80万次。这些品牌不仅丰富了集团的文化内涵,也是集团彰显社会责任担当的集中展现,更是以“小切口”撬动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大动能”的鲜活实践范例之一。

在红色引擎的助力下,集团立足质量服务,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百年老字号“老香山”重塑品牌效应,借助创新研发延伸出健康产业,同时不忘传播中医药文化;通过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浙江老字号“快鹿”品牌重新取得在温州的市场优势,部分产品走出国门畅销海内外;东屿温州能源博物馆以党业融合为新引擎,发挥党员服务作用汇聚三大流量,实现群众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三)创新探索“党建+”模式

集团党委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通过“党建+项目”“党建+创新”“党建+共富”“党建+服务”“党建+安全”等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截至目前,集团共有62个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970人。针对优化管理,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通过学历提升、多岗位锻炼、交流挂职等形式,打造复合型党员干部队伍,党务干部配备比例提高至4.9%,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和活力。

集团从治理融合、管理融合、思想融合等方面入手,努力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优势”。在重大项目中,党员带头攻坚,确保任务高效完成。例如在龙港高端机械设备智造园、模具制造园等项目中,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确保项目提前竣工投用,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屿项目提前6个月完成主体绿化,温州智算中心仅用3个月时间揭牌并对外发布。同时,创新党建载体,打造“瓯越工韵·红色记忆”党建精品线路,以“工业强基·能源先锋”党建品牌为圆心,串联快鹿、医药实业、工美院公司及温州能源博物馆等党群服务点,构建3条集民生服务、非遗传承、工业体验为一体的线路,全面提升党建阵地效益。

向“新”而行 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
温州市工业与能源集团党委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创新推出“党建+”融合模式,将党的领导力转化为企业的战斗力,让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既夯实了企业发展的“根”与“魂”,又激活了改革创新…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1024/17612986423282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