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艺术赋能 实践育人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五进五共”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一、案例背景:新时代高校党建与艺术育人的破局探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三重现实挑战:一是传统“三会一课”形式难以吸引“Z世代”大学生群体;二是党建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三是服务社会的辐射半径局限于校园周边。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立足艺术类专业特点,敏锐把握新时代基层党建“实践性、创新性、融合性”三大趋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主动对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要求,探索出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党建工作新路径。

支部调研发现,传统党建活动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理论学习缺乏艺术表达载体,理论学习枯燥乏味;二是实践活动碎片化,高校服务缺乏持续性;三是育人成效难以量化,入党积极分子不清楚党建活动与专业成长的关联。针对这些问题,支部以“湖工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品牌为基础,创新构建“五进五共”长效机制,“五进”,通过文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部队、进景区”实现“共学、共践、共创、共享、共美”的“五共”目标。构建“党建引领+艺术赋能+校地协同”三维融合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育人目标,形成“湖工样本”。

走进观音湖区熊畈村,助力乡村振兴.JPG

走进观音湖区熊畈村,助力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三维融合模式下的“五进五共”实践体系

(一)党建引领“共学”:筑牢思想根基,夯实红色底蕴

1.理论联学强信念。支部创新“音乐党课”形式,与孝感市晒书台小学党支部、孝昌县观音湖区熊畈村党支部建立联学机制。如在《黄河大合唱》排练中融入抗战历史讲解,在《唱支山歌给党听》演绎中穿插党史故事,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2023-2025年间累计开展“音乐党课”数十场,参与师生达千余人次;在“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中,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以饱满的情感诵读经典篇章,在清明祭扫活动中庄重诵读《少年中国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让红色基因在艺术实践中自然传承,坚定理想信念。

2.榜样宣讲传精神。与“前赴后继英雄班”班长梁冬桥面对面交流,听取英勇事迹与奋斗历程。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感,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二)艺术赋能“共践”:扎根基层一线,服务地方发展

1.进校园・文艺支教促成长。构建“假期集中支教+学期常态服务”的双轨模式:2023年暑假在孝感三利小学开设合唱和器乐课程,2024年寒假联合孝感团市委开设“寒假学堂”,2025年寒假在大悟县黄站镇中心小学开展“筑梦童行 艺启未来”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覆盖小学全学段的艺术教育体系。特别设计“大学生党员+小学生”的“1+1艺术结对”机制,通过每周线上声乐指导、每月线下授课,实现艺术教育的持续性。同时,进一步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不同学段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成长。

2.进社区・文化惠民暖人心。针对不同社区群体需求定制服务方案:2023年暑期,在京港澳高速孝感段工地进行慰问演出,为辛勤劳作的工人们送去欢乐与关怀;每年的寒暑假,前往社区康乐敬老院、福乐老年公寓和学校东家属区开展“银龄关怀”文艺服务,运用音乐疗愈的方式,为老人们带来温暖与慰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进乡村・艺术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与大悟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村晚”演出;2024年暑期组织学生到孝昌县观音湖区熊畈村开展文艺进乡村活动,将青春活力与艺术魅力带到乡村舞台。在大悟悟峰山文艺交流活动中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表演“钢镰大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4.进部队・军民融合强担当。精心设计“军旅主题艺术套餐”:2024 年在孝感某部队开展的“军民同心”慰问演出中,以二胡曲《赛马》展现草原骑兵风采,用歌剧选段《党的女儿》演绎革命历史,让国防教育更具感染力。演出结束后开展的“军营艺术课堂”,由学生党员教授官兵乐器演奏,形成“演出—互动—共建”的闭环模式。

走进省军区干休所,与栗德胜等老干部联欢.jpg

走进省军区干休所,与栗德胜等老干部联欢

5.进景区・文旅融合促发展。在大悟十八潭、金卉庄园等6个景区打造“实景音乐会”品牌,根据景区文化特色定制演出内容:在新四军第五师旧址演绎红色革命歌谣,在楚王城遗址编排楚韵风格歌舞。创新“艺术+旅游”运营模式,将音乐艺术与自然风光、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视听享受,也有力地助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实现艺术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机制创新“共创”:构建校地协同长效机制

1.资源整合平台化。联合地方政府、中小学、企业等多方力量,成立“湖工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通过建立需求对接、项目孵化、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五进”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2.党员管理项目化。创新“三维积分”考核体系:理论学习(占30%)、艺术实践(占50%)、社会服务(占20%),将“五进”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和评优评先标准。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建“1名教师党员+3名学生党员+N名学生志愿者”服务小队,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与高质量推进。

(四)成果辐射“共享”:扩大品牌影响力

活动得到了央视网、人民网、荆楚网、中国教育在线、中华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累计报道达10余次,点击量超过20万次。通过媒体的传播,“湖工文艺轻骑兵”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与参与。

三、工作成效:三维目标的系统性达成

1.党建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参与率从最初的50%大幅提升至90%,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显著增强。2023年支部1名教工党员和1名学生党员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支部1名党务工作者荣获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25年支部党建案例编入孝感市委教育工委基层党建工作典型案例中,在党建工作领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思政育人成效凸显。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深化了“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在实践中创演了30余个红色主题作品,充分展示了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成果。

3.社会服务效能增强。累计服务群众超过1.2万人次,切实为地方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助力大悟县“开展红色教育、助力推动消费、服务景区创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地合作项目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的互利共赢。

四、经验启示: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湖工范式”

(一)创新点:三大突破构建党建新生态

1.“党建+艺术”双链融合。打破传统党建形式的局限,以艺术实践为生动载体,将党建工作与艺术专业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教育,增强党性修养。

2.“五共”理念驱动长效化。通过共学、共践、共创、共享、共美,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协同机制。各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党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3.跨域联动一体化。打通大中小学、城乡、军民等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全域思政”育人生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与成长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广价值:三大路径提供可复制经验

1.专业特色赋能党建的实施路径。艺术类专业可借鉴“艺术语言转化党建理论”的做法,理工科学科可探索“技术创新融入党建实践”的模式,文科学科可尝试“社会调研结合党建要求”的方法,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共性难题。

2.校地协同运作的机制路径。以校地协同为纽带,充分激活各方资源。地方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实践场地等方式参与高校党建,高校可利用专业优势反哺地方发展,形成资源互补的良性机制。

3.品牌化运营的传播路径。通过媒体深度报道、成果标准化输出等方式,扩大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党建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五、结语:党建引领下的艺术育人新征程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的“五进五共”实践,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创新的生动缩影。从大悟山村的“村晚”舞台到部队军营的文化广场,从景区实景的音乐会到社区敬老院的音乐疗愈,艺术成为连接党建与民心的桥梁。该案例证明,当红色基因融入艺术血脉,当党建要求转化为专业实践,当高校智慧赋能地方发展,基层党建工作就能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党支部将进一步深化“五进五共”机制,拓展“党建+艺术”的应用场景,完善校地协同的长效机制,让“湖工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更多基层阵地飘扬,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党建力量。

党建引领 艺术赋能 实践育人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1014/17604298684440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