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中国人对收藏的钟情,大抵缘于藏品中沉淀的一抹抹岁月悠香。文化承载与历史厚度或是终极底色,一件藏品令人一夜间实现财务自由,由此人生逆袭的疯狂传说,更意外升华着古朴中隐匿的魅惑。收藏,于是变得妙不可言。
书画、古旧书籍、名人信札等,本就着屋角一隅尘灰黯淡无光,只需逢一双慧眼,瞬间便成盛世收藏,财富与美誉纷至,从此容不得半点将就。“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教诲言犹在耳,今人已络绎踏上漫漫“淘金路”。
故纸堆里扒出宝来的富翁
在旧书界,总有些造富故事神话般流传,从身无分文,到身家百万,一切源起于一般人正眼都不会给的废品站、小地摊,如此奇幻,令人艳羡却又难于复制。
北京东三环南路的潘家园古玩市场,便是这样“不一般”的存在。这里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潘家园”,是全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收藏行业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更是业内无人不知的“淘货圣地”。潘家园“鬼市”,每周有两天周六和周日凌晨三四点钟开业,很多人不辞疲惫缱绻其间,有的无功而返,有的淘出了宝,还有的颠覆了人生、改写了命程。
在旧书行业被人津津乐道的王富,就属于最后那一类。名如其人,他的“富”,不仅仅是经济富有,而且是经历丰富:他的致富之路曲折,又满是传奇。王富之富,端赖他从废纸堆里淘出了“金子”。
他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腿部的残疾,生活艰辛,甚至一度到了要饭为生的地步。一次,他因为实在饿得撑不下去,扒上一辆运萝卜的车,藏在了盖着帆布的拖斗里面,心想反正可以在这辆车上有萝卜来填饱肚子,拉到哪里算哪儿吧。就这样,他开始了一段不知道终点的求生之旅。没想到,这辆车把他带到了刷新命运的地方——北京。
来了北京,身无长物,他也只得先是在车站要饭,捡别人扔到垃圾桶的剩饭吃。为了生计,不偷不骗的王富先是在车站等地方捡了报纸等卖给废品站,后来发现别人丢弃的图书,会比一般的字纸贵上一些,就开始照着这个方向收。一次,他在废品站卖烂纸时,看到了成捆的破旧书刊,就买了回来到旧货市场去卖,居然卖了45块。他还是第一次见过这么多钱。从此,他到北京废品站去“淘金”,看到有价值的就买回来到潘家园周末市场摆摊。也正因此,他一步步成为身残志坚的“破烂王”。
在从事旧书买卖的时候,他得到“高人”指点。一次,收藏家王金昌在王富那里看到一份油画家罗工柳的“交代材料”,又看到一本有一百多张梅兰芳原照的影集。这位好心的先生没有捡漏,反而把这些东西的价值告诉了王富,此后更是悉心传授王富此中门道。
有了这位同姓“贵人”的指点,王富如同开了窍儿一样,一般书籍不再入眼,独独关注那些名人的手札、字画等,加上生性勤勉,不偷懒,能吃苦,很快得到命运的眷顾,不单在首都之地买了房和车,还在潘家园开了家门店,收卖名人书信字画等。
再后来,他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办了网络书店,经手了许多珍贵资料,还结交了许多专家学者,套用一句话:实现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丰收,昔日小学都没毕业的苦孩子成了口碑响亮的旧书业“大咖”。
这里小补一句:说到孔夫子旧书网,可能许多普罗大众并不熟悉。“孔夫子搬家,净是书。”2002年,这家网站名字来自这句歇后语的网站——孔夫子网站诞生,这家网站又被简称为“孔网”。
也正是在北京南站捡破烂时,王富还“捡”来了一个女儿。一次,他在“找宝”时,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旁边放着奶瓶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孩子的出生日和时辰,原来这孩子生下来刚3天。纸条上面还写着:孩子是第三胎,付不起罚款,望有善良心的叔叔阿姨能养活她,给她口饭吃。这个孩子身边,还放着一只奶瓶和一袋奶粉。原来这个女婴身有残疾,父母觉得难以抚养只好遗弃,希望好心人能给她一条活路。
此情此景,令王富这个同命人心生恻隐:自己不也是因为残疾才吃尽了苦头吗?这时,自己再不出手相救的话,这个孩子可能就性命难保了。于是,他把心一横,收养了这个女孩。
当时,他自己还在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一个男人家也照顾不了这出生几天的孩子啊,于是不得不把孩子送回山东泰安的老家,给了母亲自己积攒下来的一百多块钱,完全把这孩子当自己亲生的养大。后来,王富还娶了妻子,又有儿女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人生即此,夫复何求。
王富之富,也并非一路坦途,早年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交过学费。他曾捡到一幅犀角的画,不明就里,于是到中国书店找到一位老先生看。这位老先生建议他去潘家园碰碰运气。于是王富照他说的去了潘家园,摆出去没有几分钟就被那位老先生以20块钱的“高价”买了去。彼时,他还心存感激,后来却得知,那竟是一幅宋画,老先生拿到画后转手就卖了几百万。
这种“大咖”在青涩时期的经历,让人感到那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有些学费是必须交的。而只有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高昂的学费才不白交。
“守株待兔”等来心愿得偿
有人大海捞针,也有人“守株待兔”,定点蹲守。
一段曾经流传于央视《今日说法·网上开庭》中的往事,让许多观众心头一振。这期节目围绕一宗官司,把一种生财之道揭开了一角。有人因为网拍著名漫画家丁聪的信而被丁聪的儿子丁纬告上法庭。因为那封信是写给原告本人母亲的一封家信,丁纬认为公开出售这些书信侵犯了父母和自己的隐私权。与这封书信的卖家一起被告上法庭的,则是卖家拍卖这封书信的孔夫子旧书网。
作为销售平台,网站成为被告,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躺枪”。此案中,该网的主管曾转述一些精明商人的经验:“我(收购者)在(中国)社科院家属宿舍蹲着,看到谁死了以后就盯着他们家,要盯住一笔以后可能就赚20万”“跟小区保洁谈好,哪家有东西扔出来,都给我攒着,到最后称斤买。”这种策略未雨绸缪,精准到“360度无死角”。让人心心念念至此,总不会感觉轻松,那些被惦记的人,想来应该脊背发凉了:自己的身后事,竟已被算计得如此透彻。
也有人感叹:孔网的“老炮儿”(资深玩家)对硕导的了解比底下的研究生深刻,这就是其价值投资的基本前提。这不禁让人想到收藏界“大佬”马未都到乡下收古董“巧”买黄花梨柜子的故事。
一日,马未都在农村一户人家看到一个柜子,心生欢喜,想收入囊中,却被这家主人婉拒,说这是老人的东西,而老人正在生病。马未都心中了然,老人病重,自然不便商量价格,便改了策略,“放长线钓大鱼”。那时通信尚不发达,传递信息只能靠写信,于是他给了这户人家的邻居一个信封,约定等老人去世就马上把这个信封寄给自己,又留下100元钱作为酬谢。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又显得有些温馨:老人一去世,邻居就如约把信寄出。接到信后,马未都即刻赶往这家吊唁,送上礼金。丧事过后,老人的儿子也无意再留这个柜子,于是,马未都如愿而归。当然,这个柜子自是价值不菲,不枉马先生如此“巧布阵法”。
这样的故事对于摆摊的摊主们极是励志,耳闻者竞相追捧,纷纷去网上查价,尤其那些曾被“捡漏”的。不过如此传奇只得一闻难以重现,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智的头脑万里挑一。
凶猛的“中间商”赚差价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是一个二手车平台的广告语,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让人代入。理想自然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
我们且举一例,青年旅美作家吕挽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由沈严执导,汇集了陈道明、佟大为、江一燕、张歆艺、罗珊珊、朱雨辰、冯鹏、赵子琪等一众演员。读过原著的读者大多给出好评,又有电视剧的“加持”,这本书的一版一印,也成了“纪念品”,二手书网站上的标价,高到让人不是怀疑人生,就是怀疑标价是一记“乌龙”。
同一本书在不同平台上,标价可能悬殊。那么,前者家是否有书呢?
一些二手书网站上的“老炮儿”会告诉你,“No”。若真有人“误入”并付款下单呢?精明的中间商早就想好了万全之策:到后者那里买,然后把买家的地址填好,自己不用一分钱,只需要在键盘上敲打几下,轻轻松松就做成了一单生意。
这样的交易和那些曾经红火的“皮包公司”如出一辙。信息时代,网络购物只用数据抓取、一键下单,让这类操作如鱼得水。在孔网上,查阅一些疑似的代购“大卖家”ID的交易记录便可发现,一个ID下单可以多到几万甚至更多,令人瞠目。难怪许多孔网店主会不满这种被“剥削”的状况,转而把代购拉黑。
不过,中间的代购商既然为此而生、以此为生,定会注册大量ID,此消彼长,防不胜防。
平台之间,差距是存在甚至巨大的,用户规模和黏性也是参差不同。毕竟,京东、淘宝、当当这样的大平台,用户动辄都是几千万甚至亿万级别的,相比之下,哪怕是二手书网站里的翘楚孔夫子旧书网,都只是小众、专业的网站,纵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及几个巨头的项背。
世上偏就有些人爱叫这板。有的卖家与普罗众人逆向而行,先从京东、当当购入,再碰着运气拿到二手书网站去卖,竟也轻松赚到了差价。这样有福气的卖家,常常被戏称“开了挂”。
囤积居奇炒卖“绝版书”
在电视剧《我的博士老公》里,孔网也曾经亮相。
剧中任教于高校的男主、青年教师梁鸿名,在同系的老教师晏群书先生逝世之后,将其毕生心血(也就是一小车要被他儿子扔进垃圾箱的藏书)买了回来,这引起正在把买房大业提上日程的妻子的不满,嫌弃他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换来一堆破烂。梁博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晏先生一生的心血,每本在孔夫子网上都可以卖到100块以上”。妻子闻之一下贤惠起来,也建议把这些书都捐出去,全然忘却不久之前还被女房东一阵白眼和冷嘲热讽。下面情节自不必多言。
这里的亮点是,剧中男主说,晏老师的每本书都可以至少卖到100块以上的价格,那么它们很可能就是一些所谓“绝版书”。
价值决定价格原无疑问,只是,一时的供求不对等特别是加入了人为炒作的因素,进而影响价格,就可以造成价格的短期过高过热,旧书行业同样如此。一本书“绝版”之后被炒到几百元甚至上千、上万元,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畸高的价格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书”的认知,手握大量这类类似某些理财产品的“奇货”的卖家,也真真称得上“土豪”了。
有人吐槽,一些钻研出门道的商家瞄准奇货可居的“绝版书”进行囤货,他们往往找文科领域的大家名作或者经典原著下手,于是,这些书的价格居高不下。对买书人来说,高书价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只能感叹“曾经有一本价格不高的书摆在自己面前,而自己没有好好珍惜……”
人生百态,有欢笑,亦有悲伤,有洋洋得意,亦有悔之莫及。书非书,雾非雾,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休止,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本文是微信公众号“圈阅”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参考文献:
1.《京城旧书商 | 故纸堆里的草根富翁们》
2.《王富:从废纸堆中抢救国宝的传奇人生》
3.《身残志坚的“破烂王”:王富》
4.《用户拍卖丁聪家信侵犯隐私 丁聪之子获赔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