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惠州仲恺高新区:创新“134”治理模式 以先锋小区建设赋能城市基层治理

 一、项目背景与起因:高速发展下的治理挑战与破题之需

仲恺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版图持续扩张,2023年GDP突破900亿元大关,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超1800家,形成“3+6”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年均超10万人口流入,全区商住小区从2018年的89个激增至167个,其中超4000户的大型社区达12个,如陈江街道的壹城中心、惠环街道的富川瑞园等,单个小区常住人口堪比小型城镇。高密度居住格局下,2023年全区平台受理小区诉求达5892宗,平均每天16宗,涵盖物业纠纷、公共设施老化、停车难等23类问题,其中重复投诉占比达37%,基层治理面临“人口基数大、利益诉求杂、问题化解难”的三重压力。

问题背后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商品房小区普遍存在党组织覆盖空白,业委会与物业公司权责不清,居民参与渠道不畅,形成“三驾马车”协同失灵;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资源下沉不足,社区居委会面临“小马拉大车”困境,2023年某社区工作人员人均对接3个小区、服务超5000居民,治理效能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仲恺高新区以党建为突破口,锚定“组织力提升、自治力激活、服务力优化”目标,创新“134”治理模式,即建立1个党建引领治理体系、走好自治3步工作法、打造“四感”幸福社区,开启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仲恺实践。

二、做法与经过:三维度构建基层治理新范式

(一)构建四级体系:锻造党建引领的治理“中轴线”

1.组织架构:从“单维管理”到“立体协同”

建立“区级联席会—镇街联合党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四级组织链条,实现党的领导纵向到底。区级层面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整合住建、民政等12个部门成立“先锋小区”党建联席会,每季度召开治理推进会,2023年累计协调解决充电桩建设、垃圾分类等跨部门难题47项;镇街层面成立联合党委,如惠环街道联合党委吸纳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7家驻区单位,建立“问题收集—派单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机制;社区层面推行“党总支+网格”模式,将38个社区划分为16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1名党员楼栋长”;小区层面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在126个小区成立党支部,如潼侨镇金星花园党支部由退休党员王建国任书记,成员包括业委会党员2名、物业党员1名,形成“1名书记统筹+3方力量联动”的治理单元。

2.力量整合:四支队伍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通过“双报到”机制(党员向小区党支部报到、部门向社区报到),组建四支治理队伍:①党员先锋队,全区1.2万名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组建政策宣传、应急救援等12类志愿服务队,2024年累计开展反诈宣传、环境整治等活动890场次;②热心住户队,招募退休干部、教师等组建“银发智囊团”,如陈江街道御湖社区72岁的退休教师李淑贞牵头成立“楼栋议事会”,半年内协调解决高层水压不足等问题13件;③志愿者服务团,与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300名学生志愿者结对23个小区,开展义教、助老等服务;④部门下沉队,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2024年区住建局、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下沉小区开展电梯安全检查、飞线整治等专项行动16次,消除安全隐患217处。

(二)深化三步自治:搭建居民参与的治理“立交桥”

1.单元提事:让“群众呼声”成为“治理哨声”。推行“楼栋长+民情恳谈会”机制,每栋楼推选1名楼栋长(优先从党员、热心居民中产生),建立“每日巡查—每周汇总—每月恳谈”制度。如郦城水岸花园小区楼栋长李大姐,通过日常巡查发现3栋电梯频繁故障,及时在月度恳谈会上提出,推动业委会启动维修资金紧急使用程序,7天内完成电梯主板更换。2024年全区通过“居民下单”模式收集问题2135条,其中83%在小区层面直接解决。

2.平台议事:从“少数决策”到“多元协商”。打造“线上+线下”双轨议事平台:线下建成112个“邻里议事亭”“红色会客厅”,如陈江街道大欣世纪花园利用架空层打造“议事角”,设置“心愿墙”“回音壁”,每月固定15日为“小区议事日”;线上开发“仲恺先锋”小程序,设立“议事大厅”板块,居民可随时上传问题、参与投票。2024年3月,惠环街道半山名苑小区通过线上议事,以81%同意率表决通过“电动车充电桩选址方案”,两周内完成200个充电桩建设,彻底解决飞线充电隐患。

3.三级办事:实现“问题上行”与“资源下沉”无缝对接。建立“小区自办—社区协办—区级督办”三级处置机制:一般性问题由小区党支部协调业委会、物业解决,如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平均24小时内响应;复杂问题由社区党组织统筹驻区单位协办,2024年陈江街道万麓湖社区党组织协调交警中队,在仲恺中学周边小区施划临时停车位200个,缓解上下学时段拥堵;重大问题提交区级联席会督办,如半山名苑周边道路多年未通,经区级协调后,区交管局将其纳入2024年民生实事,投资1200万元建设“断头路”连通工程,2024年12月通车。

(三)聚焦四感营造:绘制幸福社区的治理“工笔画”

1.服务筑基:15分钟圈里的“民生温度”。以“未来社区”理念为指引,构建“5分钟便民服务圈+15分钟生活服务圈”。全区建成长者饭堂6家,长者饭堂助餐点14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家,如御湖社区“未来社区”总面积达1800㎡,设置长者饭堂、健康驿站(免费体检)、书画室等功能区,日均服务300人次。针对双职工家庭,推出“四点半课堂”,联合社会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1200名儿童提供课后托管、兴趣辅导服务。2024年春节期间,各社区举办“百家宴”“年货市集”等活动46场,参与居民超2.3万人次,居民归属感显著提升。

2.创新破题:“微治理”撬动“大幸福”。探索“公益资源+专业力量”协同模式,惠环街道斜下社区设立“关爱微基金”,通过企业捐赠、居民众筹等方式募集资金28万元,建立“微心愿库”。2024年4月,社区网格员走访发现低保户张阿姨想为孙女买一台学习机,通过“微基金”定向募集资金1500元实现心愿;6月,独居老人李伯“希望有人陪读”的心愿被大学生志愿者认领,开启“一对一”陪读服务。截至目前,“微基金”已圆梦162个,形成“小需求—微响应—大温暖”的服务链条。

三、成效与反响:从“治理难题”到“示范样本”的蜕变

(一)数据印证的治理实效

诉求量显著下降:2024年全区小区诉求受理量降至4665宗,同比下降21%,其中重复投诉率降至12%,物业纠纷、公共设施类投诉降幅超30%。

自治力显著提升:全区新增业委会27个,累计达89个,业委会党员占比从2023年的28%提升至56%;小区党支部自主解决问题占比从41%提升至68%,“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小区”成为常态。

满意度显著提高:2024年第四季度第三方调查显示,居民对小区治理满意度达89.2%,较2023年提升27.5个百分点,其中“党建引领作用”“居民参与渠道”“服务供给质量”三项得分居全市前列。

(二)可触可感的民生变化

在陈江街道,大欣世纪花园从“矛盾高发小区”转型为“先锋小区”;御湖社区“未来社区”成为网红打卡点,周边小区居民慕名参观,吸引深圳、东莞等兄弟城市考察团到访;惠环街道斜下社区“关爱微基金”模式被写入《惠州市社区治理创新指南》,在全市推广。居民微信群里,“党支部办事效率高”“议事会真正解决问题”等留言频繁出现,一位居民在感谢信中写道:“以前觉得小区是住的地方,现在觉得是家的延伸。”

(三)辐射带动的示范效应

“134”治理模式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接待省内外考察调研32批次,相关经验在《南方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生态圈”——通过党组织统筹,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社会的自治力量有机融合,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中等城市解决方案”。

四、经验与启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仲恺密码”

(一)党建引领:构建“政治引领—组织覆盖—能力提升”闭环

仲恺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通过四级组织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区级联席会解决“条块分割”问题,镇街联合党委强化“区域统筹”功能,社区党组织筑牢“前沿阵地”,小区党支部成为“治理支点”。这种“金字塔式”架构既保证了政策落地的方向性,又赋予基层灵活处置的能动性,实现“上面千条线”与“下面一根针”的精准对接。

(二)自治为本:打造“需求发现—协商议事—闭环解决”链条

治理的本质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事—议事—办事”三步法构建了全周期参与机制:楼栋长制度让问题发现在“最小单元”,议事平台实现决策过程“可见可感”,三级办事机制确保问题解决“可追可查”。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径,使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大欣世纪花园业主从“拒交物业费”到“主动参与资产运营”的转变,印证了自治能显著提升治理认同度。

(三)多元协同:破解“单一主体—资源有限—能力不足”困境

基层治理是系统工程,需打破行政壁垒与资源壁垒。仲恺通过“四支队伍”整合,将体制内资源(部门下沉)与体制外力量(志愿者、社会组织)有机结合,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居民唱戏”的格局。如“关爱微基金”整合企业捐赠、志愿服务等资源,以社会化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证明公共服务供给可以多元协同,而非政府“单兵作战”。

(四)数字赋能:探索“线下治理—线上联动—智慧升级”路径

搭建“智治社会治理平台”,汇聚167个小区网格信息入网并链,整合共享“仲恺慧瞳”视频资源汇聚平台,提升安全防控精准度。未来可进一步接入智慧安防、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等模块,实现治理需求精准预判、资源配置动态优化,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五)文化浸润:培育“家园意识—互助精神—共治氛围”土壤

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认同。御湖社区“时间银行”、小区“百家宴”等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文化活动凝聚社区共识。当居民从“陌生人”变为“邻里伙伴”,治理就具备了情感基础。这种“以文化人”的治理逻辑,为破解城市社区“原子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惠州仲恺“134”治理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当下的小区治理难题,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自治强基、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其经验证明,城市基层治理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制度供给,也需要“绣花功夫”的精细运作;既需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也需要激活每个治理细胞的内在活力。站在新起点,仲恺正以“先锋小区”在创新中续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惠州仲恺高新区:创新“134”治理模式 以先锋小区建设赋能城市基层治理
惠州仲恺“134”治理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当下的小区治理难题,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自治强基、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其经验证明,城市基层治理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制度供给,也需要“绣花功夫”…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1127/17642309001923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