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要求规范和加强乡镇(街道)党校、现场教学点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用好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2023年以来,内蒙古敖汉旗“一盘棋”推进基层党校建设,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集约资源打造18个乡镇党校,聚焦标准化建设、立足规范化管理、坚持多元化教学,以“一十百千万”行动抓实抓好基层党员集中培训。
一、背景与起因
敖汉旗共有党员23890名,其中农牧民党员13777名,占比57.7%,培训对象数量较大,旗委党校无法实现提级集中全覆盖兜底培训,教育培训任务较重。以往的基层党员培训,各地区还未形成行业部门和乡土人才等组建专职师资队伍,处于无固定师资、无固定场所、无规章制度的“三无状态”,多数基层党组织仅依靠“三会一课”开展零散学习,教学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问题突出,实现“5年时间把全体党员普遍轮训一遍”目标难度较大。为此,敖汉旗自2023年起,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模式在木头营子乡、新惠镇等6个试点先行推进基层党校建设,先后召开2次乡镇党校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标准化建设全旗18个乡镇苏木(街道)基层党校,推动党员集中培训走深走实。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一批乡镇党校”,筑牢党员教育“硬堡垒”。制发《乡镇苏木(街道)党(工)委党校建设实施方案》,建立旗级包联领导、旗委组织部、旗委党校、乡镇党委“四方联动”机制,遵循“因需制宜、节俭高效、功能集约”原则,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才实训基地等现有设施,按照“一个不少于,八个配备”标准建设18个乡镇苏木(街道)党校,切实解决基层党员“去哪学”的问题。制定实施校务委员会、学员管理、师资管理等5项制度,由旗委党校下发《关于在全旗各乡镇党校常态化选派工作指导员的通知》,从内容设计、班次设置等方面加强统筹指导,形成优势互补、工作互融的发展格局。保障运行经费,建立以上级经费为主、留存党费为补的经费保障机制,综合各乡镇党校规范化运行情况进行分档管理,按照一档6万、二档4万、三档2万标准支持基层党校运转。依托世界旱作农业起源地和中组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资源优势,打造涵盖党性教育、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人文历史等5类42个现场教学点,构建以1个旗委党校为“中心点”,辐射18个乡镇党校,串联42个现场教学点的“1+18+42”党员实训矩阵。
(二)创新“十个教学品牌”,赋予教学内容“新内涵”。丰富内容形式、优化教学载体,全面整合各地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主题,用好行业专家、部门骨干、基层代表等本土师资库,塑造兴隆洼镇党委党校“校地共建”、四家子镇党委党校“学食宿一体化”、丰收乡党委党校“红色讲习所”等10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特色党校品牌,切实解决基层党校“怎么办”的问题。兴隆洼镇党委党校实施“1666”工程,引进VR党建智慧平台,发挥6个教育基地作用,与6所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实现6类人才培养“零距离”;四道湾子镇党委党校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为载体,整合文化力量与群众资源,通过歌舞、戏剧、宣讲等文艺形式打造“流动式”理论传播课堂;木头营子乡党委党校推出“五堂特色课”,以理论必修课、政策技术课、现场实训课、现身说法课、激励表奖课等载体,夯实“思想基”、传授“致富经”、拓宽“产业路”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萨力巴乡党委党校依托炕头讲堂,由党员干部、农技专家、志愿者等与村民围坐炕头,采用唠家常、举例子、方言俚语等形式,将党的理论、惠民政策、种植技术等转化为“农家话”,现场解答生产生活难题。
(三)推行“百名干部上讲台”,注入师资队伍“新活力”。通过校地共建请名师、旗内整合找讲师、乡土挖掘寻“民”师,统筹选聘专兼职“八讲”师资642名,形成“专家教授+先进典型+党政领导+乡土人才”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切实解决乡镇党校“谁来讲”的问题。推出“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发挥好领导干部精通业务“内行人”、举旗定向“操盘手”的优势,制定科级干部、党政一把手学年党校讲课计划,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实施以来完成上讲台214人。依托“头雁讲堂”做好能人带动,聚焦乡村振兴实践和乡村治理内容,让32名“头雁”上台亮本领、比实绩、作交流,结合通过书记讲堂、擂台比武、拉练观摩等形式将党性锻炼和基层实践相互结合,将自身所知所想所感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引导广大党员更好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提升致富本领。发挥好“敖汉红韵”网络平台优势,将党员冬春训、“先锋课堂”等活动中“领导干部上讲台”课程内容打磨成精品党课,依托“敖汉红韵”先锋课堂板块,常态化更新展播,服务更多党员有效学习。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头雁讲堂”7期,培训党员群众2000余人;线上“先锋课堂”网课上传6期,观看2400余人次。
(四)深化“千堂好课下基层”,创新课程培训“新载体”。在乡镇党校常态化培训基础上,持续深化“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群众教育,联合旗委党校、农牧局、卫健委等多部门,积极组织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五送”进乡镇党校活动,坚持授课内容讲党性、授课语言贴百姓、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作用有效果,切实解决一线党课“如何讲”的问题。以“集中式+体验式”形式开展3轮“送理论”,培训党员5000余人;组织旗直部门业务骨干赴基层党校开展“送政策”专题宣讲2期,依托谷乡先锋、敖组通等网络平台,提供优惠政策、医保、养老征缴的咨询辅导服务205次;启动科普大篷车知识宣传117次、农牧区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专题培训38期,进行“送科技”;以“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的方式开展“送文化”,通过歌曲、戏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各类演出16次;以“义诊活动+知识讲座+急救示范”为抓手开展“送健康”,举办专题知识讲座4期,义诊活动14期,体检3200余人,提供各类免费药品8000余件次。2025年以来,开展“实训课”下基层,联合旗红十字会打造“救在身边 党员先行”实训课进党校活动,培训900余名党员群众系统学习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急救技能,提升基层应急服务水平。
(五)实现“万名党员进党校”,激活全员学习“动力源”。坚持训前问需,按照“党员缺什么、培训补什么”的思路,先后四次下发培训需求调查问卷14634份,精准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形成可量化、具体化的“需求清单”,明确学习重点与方向,结合党员冬春集中培训和各基层党校年度培训任务,对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新兴领域的党员科学制订“订单式”“自选式”培训计划,让教育培训“精准化”对应岗位,切实解决培训内容“讲什么”的问题。坚持分类施训,开设引领示范“先锋课堂”3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150人“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开设牢记使命“初心课堂”2期,组织全旗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新发展党员共248人参训;开设廉政教育“清廉课堂”5期,组织5100余名党员参加党纪教育专题轮训;开设技能提升“实践课堂”34期,依托“党课就在你身边”系列活动,覆盖全旗18个乡镇党校培训1700余人次;开设“共享课堂”20期,通过“党员教育直通车”以“主会场+分会场”形式,对全旗党员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轮训、党纪学习教育、党员冬春训等培训任务,累计培训党员6.86万人次,有效破解党员教育“冷热不均”难题,实现“万名党员进党校”。
三、成果与成效
(一)阵地建设向下扎根,打通培训“全链条”。实体化运行乡镇党校,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员教育工作基础,把党员教育工作体系从旗级组织部门延伸到了乡镇苏木(街道),让基层党委开展兜底培训有了完善的机构场所。乡镇党校既能结合各乡镇实际,自行组织集中培训,又能通过“党员教育直通车”实现旗乡两级党校“同上一堂课”,使党员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实践锻炼等有效衔接的链条更趋完善,放大了党员教育培训效应。
(二)培训覆盖向深拓展,兼容党员“全领域”。把乡镇党校作为乡镇苏木街道党(工)委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每月至少开展1次培训的“规定动作”和“共性+个性”的“自选动作”教学模式加持下,全旗1.37万名农牧民党员完成系统轮训,结合各基层党校开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实用技术培训,各地党委党校开展电商带货、地瓜工培训、中式面点师、月嫂培训、种植养殖培训等课程30余期,吸引广大农牧民党员、基层群众踊跃参与,培训质效不断走向深入。
(三)教学形式向活延伸,贯穿培训“全过程”。以理论读物入基层、培训指导扶群众、义检义诊进万家等“五送”活动和特色党校品牌创建为契机,切实将“贴近基层、易学易懂、务实管用”的乡土课程转化为提升理论素养、丰富治理实践、提升乡风文明、强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抓手,实现由“重理论”向“重实践”、“抓常规”向“求实效”转变,形成常态化多元化培训格局,有效提升农村牧区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四、经验与启示
(一)系统谋划是根本前提。仅靠各乡镇自身力量“单打独斗”往往会出现标准不一、保障乏力、后劲不足等问题,难以打造标准化的党员培训阵地。因此要自上而下统筹联动、统一部署,坚持旗县(区)、乡镇苏木(街道)、村(社区)三级统筹联动,结合地区特点制定标准化建设方案,明确基层党校功能定位,形成涵盖阵地建设、日常管理、经费支持等环节的完整工作链条。这启示我们,要强化系统观念,理顺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在统筹部署的前置条件下,压实乡镇苏木(街道)党(工)委主体责任,“一体化”推进党校建设全面提升。
(二)贴近实际是核心关键。提升教育实效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实际需要。要注重把教育培训与主题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中心工作有机结合,针对不同领域、地域、群体党员“量体裁衣”,通过实地操作、情景模拟、志愿服务等途径,帮助党员将知识转化为参与乡村建设、社区服务等工作的具体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这启示我们,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因地制宜搭建实践锻炼平台,立足实际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可以显著增强教育内容的实践价值,真正做到让学员坐下来听、围起来谈、走出去干。
(三)资源整合是重要支撑。指导各地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建设提升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实用管用的基层党校和现场教学点,整合组织、宣传、农业、教育等多方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发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课程体系,把基层党校作为党员大规模轮训的重要支撑,并探索开发线上培训平台载体,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有力保障“党员培训全覆盖”的落地落实。这启示我们,要重点在盘活现有资产资源上做文章,综合考虑各乡镇实际情况和党员分布特点,整合利用现有场所和现场教学基地,结合线上平台应用,建设实用、开放、共享的立体化教育矩阵。
(四)制度创新是持久保障。旗级层面要建立规范化工作体系,围绕组织管理、教学评估、激励措施等关键环节制定配套措施,完善需求调研、学时管理、效果追踪等全流程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体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员培训需求变化,合理调配课程设置,确保教育工作规范有序推进。这启示我们,要坚持边实践边深化,及时总结有益经验、探索党员需求,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度,持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才能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常态长效、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