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铸魂 “宏”图致远 ——“行·宏”党建领航“五育”融合办学特色实践探索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行·宏”党建品牌为统领,秉持“行动铸魂,宏图致远”的核心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以“五‘行’促‘五育’”为路径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党总支通过“先锋领航、教育赋能、创新驱动、廉洁筑基、志愿服务”五大行动,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党建与教育融合机制:组织引领,协同育人,筑牢育人根基

学校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行·宏”党建为引领,建立健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带动全体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学校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党课、主题研讨等活动,引导全体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教育合力。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联盟、党建共建单位等多方参与机制,形成党组织统筹、党员带头、教师参与、家庭配合、社区支持的全员育人格局。学校每学期召开家校共育联席会议,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等活动,增强育人工作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持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此外,学校还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每位党员教师深入班级开展“党的知识进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关怀和家校沟通工作,真正实现党建与育人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五“行”促“五育”联动机制:系统推进,全面育人,构建特色体系

围绕“行·宏”党建品牌,学校系统推进五大行动,实现“五育”融合发展,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育人体系。

image.png

先锋领航行动:学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党员教学先锋岗”、“党员科研攻关组”等载体,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党员教师带头开展“红色主题班会”“国防教育课堂”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筑牢“五育”落实的思想根基。近三年来,学校党员教师累计开设展示课等100余节,参与学生思政教育活动200余次,有效提升了育人实效。

教育赋能行动: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学科融合。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统筹五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机制。学校尤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阳光心灵工程”,每年开展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活动百余场,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行动:学校依托数字化手段,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教育场景与实施机制。建设“循证课堂”、“数字探究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开发“五育融合数字平台”,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记录与评估。学校还开展“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等创新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效能。近两年,学校师生在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奖20余项,学生在创新实践大赛中屡获佳绩。

廉洁筑基行动:学校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制定《清廉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清廉文化月”活动、建设“清廉文化长廊”等举措,营造清明正派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廉洁教育纳入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建立教师廉洁从教承诺制度,保障“五育”实施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廉洁故事会”、“廉洁书画展”等活动,让清廉理念深入师生心中。学校成功获评“区清廉学校”、“ 区清廉学校示范点” 。

志愿服务行动:学校拓展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路径,构建“校内+校外”、“定期+专项”的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附小益行团”、设立“志愿服务学分制”、开展“社区服务日”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学校与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红色研学”、“生态守护”、“敬老助残”等品牌项目,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每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达1000余人次,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通过红色文化、清廉教育、国防教育、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元载体,学校构建起具有附小特色的育人模式,将五育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体系,有效保障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三、党团队一体化与家校社协同机制:多维联动,共育新人,拓展育人空间   

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促队建”的工作思路,推动党团队组织一体化建设,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发展。通过建立“党组织—团支部—少先队”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层层带动、环环相扣的组织体系。

学校党总支定期研究团队工作,参与团队活动策划与实施。以“附小益行团”为载体,学校实施“益行主理人”项目制管理,鼓励学生自主策划、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学校支持学生开展公益创新项目,激发公益热情,增强组织能力。近年来,学生自主发起“图书漂流”、“环保小卫士”、“暖心助老”等项目20余个,多个项目获区级奖项。

依托家校联动、社区协同与区域党建共建机制,学校组织开展“小队红色研学”、“中队红色游园”、“大队红色国防教育”等系列活动。学校与革命纪念馆、科技馆、部队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拓展红色教育实施路径与学习空间。每年组织红色研学活动10余场,参与学生1300余人次,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增强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学校成为“红色传承教育点”。


 image.png

四、特色课程群构建机制:红色铸魂,五育融合,提升育人品质

学校以“行·宏”党建为平台,系统构建“红色教育课程群”,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开发《红色记忆》、《英雄故事》等校本课程,开展红色课堂、红色研学、主题教育、育人空间打造、红色故事会等形式,弘扬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学校建设“红色文化长廊”、“红韵墙”等育人空间,营造浓厚的红色育人氛围。

image.png

在廉洁教育方面,学校自主开发《清莲·印》清廉读本与《学莲行廉》主题课程,融合说文解字、诗词品读、实践体验等方式,将廉洁教育渗透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中。学校开展“廉洁家风建设”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廉洁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廉洁教育体系,实现廉洁文化入脑入心。围绕“五育并举”目标,学校构建“五育融合课程群”,优化课程体系。学校推行“五育卡”与“学生红色成长手册”,全过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建立“五育积分”制度,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量化评价,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依托“红色心源”活动,实施“531”结对帮扶机制,即党总支成员结对5名师生、班子成员结对3名师生、党员教师结对1名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构建起涵盖学业辅导、生活关怀、心理支持的全方位成长支持网络。“531”结对帮扶机制实施以来,累计帮扶学生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学校建设“科技创新课程群”,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与个性化学习场景。学校开设“智能机器人”、“AI创造家”、“电子百拼”等特色课程,建设“创客空间”、“数字工坊”等实践平台,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通过每年举办科技节、劳动教育周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奖100余项,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以“志愿服务”为支撑,学校构建“志愿服务课程群”,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课程化、品牌化发展。学校开发《附小·宏益行主理人工作手册》,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附小益行团”,实施“公益生态课”等项目,开展“垃圾分类”、“节能减排”、“保护母亲河”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环境,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担当。

在“行·宏”党建品牌的引领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红色铸魂、清廉正风、科技赋能、志愿服务的育人特色。学校通过系统化、课程化、机制化的党建实践,凝聚家校社三方力量,构建起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杭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年度学校、杭州市中小学美术研究基地、杭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称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家长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行·宏”党建不仅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标志,更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重要引擎。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五行促五育”育人模式,强化组织引领,完善机制建设,赋能教师成长,助力学生成才。学校将坚持“行动铸魂”的初心,绘制“宏图致远”的蓝图,形成“红色基因浸润、清廉文化滋养”的课程育人新格局,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行”动铸魂 “宏”图致远 ——“行·宏”党建领航“五育”融合办学特色实践探索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行·宏”党建品牌为统领,秉持“行动铸魂,宏图致远”的核心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1104/17622457177391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