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建证幸福枢纽 打造百年工程

中建四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党建案例

一、“建证·幸福枢纽”案例背景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作为城市副中心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定位为“四网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建筑规模约128万㎡,地上约139万㎡。建成后作为北京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门户地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门户枢纽。

中建四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党支部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创优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打造“建证·幸福枢纽”特色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中心、融入中心,促进中心的有效途径,不断将党建工作融入现场,融入经常,全面构建“党建+”管理模式,推动产业工人体系升级,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不断攀升,党员队伍建设彰显新时代青春活力,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放心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工程”。

二、“建证·幸福枢纽”的主要做法

(一)建证•红色枢纽,打造思想引领“主阵地”

1.jpg

图1:开展“学党纪强党性知敬畏守底线”主题党日活动

项目全面打造“建证·幸福枢纽”党建品牌,全力践行服务职工群众的初心使命。先后与中建集团项目履约管理部、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总工会、通州区委宣传部、驻地街道社区开展联建共建和对口帮扶。先后承办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第100场、中建集团“建证美好时代”主题开放日第81场、通州区“佳节尚文明、志愿关爱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造多元化思想引领“主阵地”。

项目通过开办“业余党校”、成立青年突击队、组织“红色之旅”等形式,通过“看、听、说、讲”等方式,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邀请“精诚文化代言人”讲述成长轨迹,理论学习之星传授学习经验,通过设置“餐厅广播”、制定“服务清单”、创办精诚文化“微窗口”、设立“红色读书角”等方式,为广大青年员工充电蓄能。组织党员干部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三军仪仗队参观学习,增强企业职工爱党爱企的亲近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抓好思想渗透、润物无声注入红色基因。

项目以北京市建委“党建引领行业治理”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红色工地”创建活动。突出农民工党员管理,以建立“工匠书屋”、制作“建设者风采”展播等形式,发挥农民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制、党员挂牌制、党员监督制,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突击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工地、进思想。积极参加通州区“二十大和咱老百姓”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受邀参加驻地街道“三大三强”活动意见征求座谈会,“红心向党、文艺赋能”“邻家邻社区”文化年启动仪式等。项目荣获北京市通州区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劳动者驿站”,连续三年被北京市住建委评为“施工现场党建先进单位”,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入选《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案例研究》一书,收入《清华·政治经济学研究丛书》,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为“工程建设企业党建工作优秀案例”。

(二)建证•窗口枢纽,打造攻坚克难“急先锋

 2.jpg

图2:逆作桩基施工

该项目是高密度、高耦合度系统工程,国内尚属首例。中建四局承建的03标段位于枢纽换乘轴,是四个标段施工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面对施工工艺复杂穿插、周边环境变化、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挑战,项目团队从“针眼”里找机会,在“夹缝”中求突破,面对困难“不绕道”、解决问题“不撒手”,成立“党员突击队”,面对“时间缩短一半,任务增加20%”的进度要求,党员骨干齐上阵,最终找到增加作业面的解决方案,确保了施工现场“三班倒”不间断施工,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交叉施工作业多、周边环境风险大等困难,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提前完成施工节点任务,被业主授予“大干120天、全力保投资”协调配合先进单位。

施工中盖挖逆作区采用国内技术领先的超长、超大直径钢管柱72根,单根最大直径达1.6米、钢管柱壁厚60毫米、钢管柱长31.2米、重111.2吨,堪称“巨无霸”,发挥了“擎天柱”般超强支撑作用,提前20天完成569个挤扩支盘桩施工节点。研发创新了挤扩支盘桩、超长大直径逆作桩柱一体、顺逆作结合等技术,逆作桩直径达到2.4m,逆作桩柱一体安装施工垂直度达到1/800,大直径逆作桩垂直度控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建筑工程在地基与基础、顺逆作结合施工领域的发展。

针对超高层地下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项目成立临时“指挥所”,周密部署,精准策划,开展“头脑风暴”,将原设计盖挖逆作施工局部调整为明挖顺作施工,有效解决了土方开挖空间受限、吊装作业负荷大、施工交界部位长等重难点问题,提前14天完成节点目标,刷新了该工程首例大体积单次浇筑超万方的记录,开创了国内首次预留地上240米超高层基础的先例。

(三)建证•智慧枢纽,打造科技建造“智囊团”

3.jpg

图3:项目智慧建造平台

项目秉承TOD站城一体化先进规划设计理念,旨在推进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市郊铁路“四网融合”,致力于实现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高效辐射“京津冀”,快速连接“中心城”,便捷服务“副中心”。

为打破关键环节施工壁垒,项目“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集中攻关。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选用小巧焊接机器人进行自动焊接和切割,保证加工速率,确保施工质量;在基础施工阶段,优化施工工序,地连墙、挤扩支盘桩、逆作桩、钢管柱同时施工作业,顺利完成既定工期目标;盖挖区钢管柱梁柱环板节点设计复杂,项目采用全回转钻机垂直液压插入钢管柱,在保证施工垂直度的同时,确保了施工精度;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采用明挖顺做+盖挖逆做两种截然相反的施工工艺,有效保护了周边地铁、保障房和古树安全。

项目综合运用BIM、GIS技术进行可视化BIM建模,直观了解施工进度、施工部署和工序穿插,通过建立互联网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信息化生态圈,实现施工资料电子化、施工过程透明化、质量管控可视化,并取得国内领先成果。采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科学减排,推动“双碳”落地。在钢筋笼施工中,运用数控滚焊机和移动焊烟收集器,减少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采用再生混凝土绿色施工技术,节约工期、减少污染。成功立项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北京市“BIM示范工程”。先后获评国家专利7项,省部级奖项11项,工法3项、QC奖项9项,北京市工程建设BIM大赛单项应用I类成果,荣获北京市示范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四)建证•成长枢纽,打造人才培养“孵化地”

4.jpg

图4:项目开展“夏送清凉”活动现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总体思路,项目工会立足实际,大胆实践,高标准建设“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占地面积144㎡,能容纳近百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建筑行业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示范站点”,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殊荣。

围绕“三大攻坚”,助力转型升级。为真实了解农民工队伍建设现状,项目工会小组分单位、分工种、分阶段深入施工现场、走进工友之家,深入开展症结攻坚、处方攻坚和思想攻坚,坚持问计于工友、服务于工友、取信于工友。累计开展问卷调查、意见征集、座谈讨论20余次,征集劳务分包、一线工友意见建议50余条,采纳合理化建议23条,优化改进措施18条,制定6项制度和14项措施,开展农民工送温暖、送清凉、赠书慰问、免费体检活动18场,覆盖工友2000余人次,升级了工友幸福感。

突出“六大功能”,加强示范引领。项目坚持因地制宜,一站多用,重点加强“六大场所”布局,基本实现了思想引领、学习培训、专业实操、安全体验、人才孵化、综合服务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示范站点建设。储备来自中建集团、中建四局及外部优秀讲师10余名,配置10类600余本培训教材。开展理论与实操、安全技能、企业文化、党史知识、红色教育培训六类40余期,输送产业化工人300余人,2名工友在北京市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奖,3名工友在局精诚杯木工比武大赛中获奖。

建证“五大行动”,促进全面提升。先后举办3场“五比五赛”和专项技能竞赛,累计评选明星工友46名,工匠先锋15名,优秀分包4家。打造出以白广峰为代表的优秀产业工人典型,其事迹被中建集团收录40周年年刊。依托“建设者之家”,建立精准化、常态化“暖心服务菜单”,开展“送药上门、微信问诊”,举办心理咨询日、工友生日会、留守儿童夏令营等活动,为工友打造集住宿、餐饮、购物、文体、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5分钟舒适圈”。经验做法入选2024年全国建筑业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入选2025年工程建设企业党建工作典型案例推广名单。

三、“建证·幸福枢纽”取得的成效

(一)支部作用更加凸显。通过一系列党建与施工生产的深度融合实践,党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更强了,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勇气更大了,打开新局面、开创新业绩的信心更足了,在经营管理、思想凝聚、企业文化、团队士气等各个方面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有效化解了党建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能够不断把基层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干劲。

(二)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始终注重把生产经营骨干吸纳到党组织中来,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专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群众基础好、懂经营会管理、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来,把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体现在施工一线的各个环节。通过师带徒、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为青年员工量身定制“成长套餐”,解决了“不敢干、不会干、干不好”等问题。

(三)团队作风更加扎实。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作为连接京津冀地区的桥头堡,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项目团队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弘扬“精诚善建、精彩四海”四局文化,精细研判、精准实施、精心打造,培养和锻造了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硬仗”的项目团队,取得了一批阶段性建设成果,在助力副中心建设、彰显央企担当上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四)群众基础更加牢固。作为最基层、最末端的基层党组织,既是落实者又是宣传者。通过延伸中建集团“建证”党建品牌,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线党建“子品牌”,不断发现新情况、拿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干部职工急难愁盼入手,从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做起,向一线要答案、向实践要答案、向群众要答案,干群关系进一步升温。

(五)落地执行更加坚决。项目团队发扬办实事、求实效、见真招的“三实”工作作风,通过意见征集会、头脑风暴会、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围绕中心抓落实,瞄准弱项补短板,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中心、一切围绕中心、一切服务中心”理念,及时将党的声音传达到群众的耳朵里,促进了上级指示精神在施工一线落地执行,保证了重大施工节点快速推进。

四、“建证·幸福枢纽”的总结启示

“建证·幸福枢纽”党建品牌案例启示我们:抓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把握正确方向、紧贴中心任务、注重实践创新,要组织好群众、依靠好群众、服务好群众,才能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提升。

(一)把握正确方向是关键。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确保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生产一线、在基层群众身上得到贯彻落实。坚持工作拓展到哪里,组织就延伸到哪里,任务分配到哪里,党旗就设置到哪里,只有不断地组织好群众,发动好群众,才能带领团队沿着更高目标不断前进。

(二)紧贴中心任务是根本。要始终围绕“促进生产、提升履约”这个核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建能力、落实基本要求,研究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群策群力攻克难关,优质高效促进履约,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和榜样作用,确保中心工作不偏离,执行任务不走样。

(三)注重创新实践是源泉。要深刻把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独特优势,正确处理好党建与生产的关系,注重在实践中掌握特点规律,用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新方法、新平台、新媒体,抓住现实思想反映和急难诉求想办法、定措施,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栾建松系中建四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党支部副书记)

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 建证幸福枢纽 打造百年工程
中建四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党支部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创优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打造“建证·幸福枢纽”…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0918/17581801221068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