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年助餐小食堂增进民生保障大福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推进,昆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和发展理念,未雨绸缪,高度重视老年助餐服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把看似微不足道的老年助餐“小事”打造成民生保障的“大场景”,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保障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为昆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江苏省与苏州市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助餐服务的实施路径,昆山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昆山市“老年助餐”工程实施方案》,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合力,确保了老年助餐服务在政策层面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为老年助餐服务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昆山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提升。为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昆山市民政干部聚焦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靶向制定“热乎配送”“补贴破壁”“品质赋能”三大攻坚计划,满足老年人更精细化的饮食需求,让更多老人享受暖胃又暖心的饭菜,真正实现民生“食”事“温暖+1℃”。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昆山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达17.38%。这一结构性变化对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外卖不会点、做饭嫌麻烦、凑合吃剩饭”成为银发族的普遍困境,这一结构性变化对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如何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特别是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这一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传统模式中,昆山多由区镇和社区辟出专门场地、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通过“中央厨房”的形式,为老人送餐上门。这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但由于服务群体有限,不仅菜品较单一,而且饭菜质量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2.0版本探索势在必行。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服务体系

昆山通过“热乎配送”“补贴破壁”“品质赋能”三大举措,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为老助餐服务体系,依托381家助餐点,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昆山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用到营养均衡、口味适宜的饭菜。首先,“热乎配送”通过构建“11个镇级枢纽+N个悦龄食堂+200个社区助餐点”的三级助餐矩阵,优化“银发专线”,实现了送餐时效提升75%,确保老年餐“30分钟暖心直达”。其次,“补贴破壁”通过打通民政、财政等部门数据,开发智慧助餐应用,实现补贴“刷脸即享、跨区通用、秒级到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最后,“品质赋能”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模式,联合营养专家制定标准化健康食谱,打造“长者用餐联盟”,提升养老助餐水平。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拓展了社交网络,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从“就餐”到“社交”的服务升级。

昆山通过“换位跑一次”行动,靶向制定“热乎配送”“补贴破壁”“品质赋能”三大攻坚计划,精准回应了老年人的饮食需求,有效提升了助餐服务的质量水平。

总之,昆山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新时代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为老年人提供了交流、精神慰籍等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李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星含:华东师范大学2024级党务管理硕士研究生)

以老年助餐小食堂增进民生保障大福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https://upload.djcyw.com.cn/1/2025/0912/175766579695317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