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河南省台前县始终以政务服务改革为引领,锚定“审批更简、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目标,坚持以“小事杠杆”撬动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群众办事从“多头跑”向“一次办”、企业审批从“层层审”向“加速批”转变。
第一,聚焦集成服务,跑出审批加速度。
“不到1天就办好了出生医学证明、match户口登记等多项业务,以前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医院就能一站式搞定,太方便了!”2024年11月1日,在台前县新区医院为新生儿办理业务的岳慎国连连称赞。这是台前县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生动缩影。过去新生儿家长需多次跑动多个窗口,提交9项材料、历经16个办理环节,审批时限长达32天。如今,群众只需在“一个窗口”、填写“一张表格”、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办结”,跑动次数从3次压缩到1次,提交材料精简至2个,办理环节缩减到3个,审批时限最多5天,极大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捷性与获得感。
为让政务服务更有速度、更有温度,台前县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一是高位统筹把准改革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改革进展汇报,精准锚定改革路径。成立县级改革工作专班,从顶层设计入手夯实工作基础,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二是靶向发力开展全流程跟踪。加强协同联动,积极组织牵头单位开展全流程跟踪活动,精准定位企业群众办事堵点难点,累计发现推广过程中技术、流程及机制问题42条,积极推进整改,全力打通梗阻环节。建立通报机制,压实责任链条。今年以来,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周工作通报19期,实时监测办件量、办结率等关键数据,通过数据晾晒,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按时办结率逐步提升。
三是健全监督机制为改革保驾护航。结合集中整治工作要求,制定专项整治方案,针对突出问题由县纪委监委挂牌督办,形成有力震慑。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问题线索,拓宽监督渠道。联合多部门召开督导推进会7次,协调解决跨部门流程衔接等问题26个。四是优化服务体系让改革成果普惠群众。科学整合窗口资源,合理设置“1+1+14”服务矩阵(1个智能导办区、1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14个部门专窗),实现办事流程集约化。组建专业帮办代办团队,提供“一件事”主题式兜底服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引导群众线上办理,推动政务服务从“线下跑”向“网上办”转变。截至目前,全县通过“一件事”专网累计办件达2233件,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第二,深化极简审批,释放流程新活力。
2025年3月17日,台前县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开办“一件事”窗口与办税窗口分别收到了来自台前县鑫隆羽绒有限公司赠送的锦旗:一面写着“高效服务解民忧,真诚态度暖人心”,另一面则印有“业务精湛效率高,为企服务树新风”。这不仅是企业对政府部门高效服务的真诚致谢,更是台前县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3月11日,该公司因股权转让业务陷入困境。企业财务人员首次线上办理股权转让业务时因对流程不熟,导致市场监管部门未能接收税务信息,业务被迫停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开办审核人员和县税务局窗口人员第一时间介入,全程跟进,安抚企业情绪,加速业务办理进度,通过数据共享核验企业纳税信息,协同完善手续。短短6日,两部门打破壁垒、通力合作,不仅帮助企业完成股权转让申报,还指导其完善了内部税务管理制度,最终顺利取得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和税务干部不仅解决了政策难题,还主动帮我们优化管理流程,这种想企业所想的服务让我们倍感温暖!”企业负责人武先生感慨道。
为破解审批材料繁琐难题,台前县推出“告知承诺+容缺办理+联审联批”极简审批模式。梳理“告知承诺”事项36项、“容缺办理”事项132项,实现审批环节瘦身、材料清单缩水。投资项目领域创新“两阶段并联”模式,将24个环节整合为“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验收”两阶段,并推出常态化集中办公模式,量身定制审批方案,梳理形成全流程清单,实现审批要件“一次告知”,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提升审批效率。2025年以来,“联审联批”综合窗口共办理32个项目,107个事项。此外,推行“免证办”服务,56项事项实现电子证照替代纸质材料,材料减免率超30%,群众办事“轻装上阵”。
第三,延伸暖心代办,破解跨域办事难。
2025年3月19日,台前县政务服务大厅帮办代办专员接到一通来自新乡的求助电话。来电人王洪彬退休后随女儿定居新乡,因生病需住院治疗,但因参保地在台前县,异地就医备案成为难题。帮办代办团队立即启动“远程协办”机制,通过添加家属微信、线上核验身份、代填承诺书,3分钟完成备案。全程“零跑腿”的服务,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为破解跨域办事难题,台前县构建“需求精准化+服务智能化+三级联动”帮办代办体系。
一是精准定位需求。通过12345热线数据分析和基层调研,梳理异地就医、社保转移等331项高频事项,纳入“帮办代办”清单,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例如,为山东务工老人跨省代办社保认证,通过“豫事办”代他人办理功能,10分钟完成认证并恢复养老金发放。2025年以来,累计为残疾人士送证上门22次,有效解决行动不便群体办事难题。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开通远程视频核验、电子签名功能,异地就医备案3分钟办结,调档业务10分钟完成;组建“齐心办”专业团队,全程帮办代办,加速手续办理。建立帮办、协调、督办及全流程审批人员责任制,会同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多次对鸿亮羽绒项目市政供水、雨水和厂区内生活污废水排放位置、排入口数量及排入口内市政污水管道管底高程等进行现场跟办,为项目建设单位减负增效,确保项目高质高效落地。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专职代办员+兼职帮办员”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重点强化提升跨部门协作、系统操作、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实行“线上评价+线下回访”双轨反馈机制,群众可通过“好差评”二维码对服务进行打分,差评问题24小时内整改反馈。
第四,强化“一呼即应”,用心用情解难题。
2025年5月16日,居民张先生反映在江苏申请补办结婚证,原结婚证档案在台前县民政局,5月16日江苏已发起档案调动申请,但截至5月22日台前县民政局仍未在全国婚姻登记系统上点击确认,需要台前县民政局予以协助办理。
台前县按照“部门管理优先”和“首接负责制”要求,迅速将该工单转派至县民政局,县民政局迅速接单响应,根据调查情况,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多次查询系统确认未收到江苏省婚姻登记处发起的调档申请,经向河南省民政厅该系统工程师协助确认,江苏省未成功发起调档申请。经河南省民政厅系统工程师与上级部门沟通后,江苏省的调档申请于2025年5月23日成功发出,县民政局登记处接到调档申请后及时与居民张先生取得联系,经沟通后于5月26日台前县档案局将婚姻登记档案成功发出。该事件的积极妥善处理,是台前县将热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提供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高品质热线服务的生动体现。
台前县积极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为民办事和民生基站作用,持续提升便企利企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一是高站位部署,工作机制有深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热线工单办理工作,县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指明“专项深办”工作思路和方向;县级领导靠前推动,将热线工单办理工作列为县政府常务会议常设议题,每月调度工作进展,专题研究解决未办结工单,明确责任归属,为建立“专项深办”工作机制提供先决条件;各承办单位进一步完善诉求办理机制,推进“同题共答”,实现“接诉即办”,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2025年以来,我县共接收“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单3612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20%。
二是高要求推动,工作推进有尺度。聚焦“目标、时间、结果”三个导向,积极探索“1+2+N”工作推进机制。围绕1项工作制度强引领,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的意见》,细化签收、办理、答复等各环节工作要求,强化组织保障。突出2类责任要求夯基石,坚持“属地管理优先”和“首接负责制”要求,明确各承办单位职责分工。预判“N”个一类事全闭环,坚持“过程管控”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加强跟踪问效,与纪检、督查、宣传等部门加强联动,实现“线上交办、灵活督办、回访复核”闭环处置,助推政府与群众深度融合,同频同振。
三是高效能研判,工作提升有精度。热线办理工作常态化落实“日监测、周分析、月汇报、季总结”工作制度,深挖细用热线数据,开展调查分析研判,找准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物业管理等堵点痛点问题,主动向前“多走一步”,实现从“被动解决”向“主动发现”转变,为科学决策、改进工作提供精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