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听说学生进读书班的,没想到海陵竟有一个家长读书班。流入党员还能像当地群众一样,进入读书班学习。”在泰州市海陵区城南街道照顾孩子的流入党员赵女士说。
去年以来,泰州市海陵区紧盯流入党员“纳管难、融入难、作用发挥难”三大难题,探索构建差异化纳管体系,出台“关爱有家”暖心计划,开展“汇‘流’入‘海’·先锋有我”行动,推动四面八方来到海陵的党员从“流入”变“融入”。
以“管理有道”促“纳入有效”
“我们街道地处海陵东部新城,外来人口多,流入党员人数也多,管理难度比较大。去年在部分流入党员集中的社区试点组建了功能型党支部,流入党员组织生活的参与率提高了不少。”海陵区京泰路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王小凤说。
面对流入党员在全区分布不均衡,流入原因多种多样,流出地也相对集中这一现象,海陵区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纳管体系,推动分类施管,做实网格纳管,强化双向共管,有力促进流入党员管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指导超过20人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分类管”,加强人员结构分析,视情设立流入党员党支部,划分多个党小组开展各具特色的组织生活。少于20人的,就近编入流入地基层党组织的网格党支部,视作本地党员实施“融入管”。全区建立166个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公开咨询电话171个,进一步织密流入党员管理的组织体系。
此外,海陵区与兴化市签订了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合作协议,建立组织联建、工作联动、活动联办、服务联抓“四联”协作机制,推动实施建强流动党员党组织、打造“流动党员之家”、构建多重联结机制等共建项目,真正实现双向联动办实事。
以“关爱有家”促“融入有为”
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城西街道韵梅社区专门组建了“先锋送学队”,选择组织能力强、政治观念强的党员作为联络员,为流入党员送上“红色包裹”,确保教育“不断档”、学习“不缺课”,鼓励流入党员在工作间隙自主参与理论学习,确保学习工作两不误。
为了更好地带动流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海陵区全面实施“关爱有家”计划,把流入党员融入现有党员关爱体系。制定《“四季关爱”流入党员暖心服务四条措施》,以“春风送岗、乐学一夏、金秋安康、温情暖冬”为主要内容,开展四季关爱行动。初次报到以及政治生日时发送一条问候短信,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活动,每年进行一轮走访慰问,营造时时刻刻关心关注的良好氛围,持续强化流入党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为了加大流入党员工作保障力度,海陵区还出台了《党费支持流动党员管理六条政策》,按照每名流入党员每年100元标准下拨经费,对流入党员参加的活动给予最高60%资金补助,设立10万元关爱专项基金,建立奖补机制推进“流动党员之家”建设,对接收流入党员较多的党组织选配党建指导员,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阵地议事。
以“激励有方”促“先锋有我”
前不久,城东街道东城社区举办了“同心汇流聚合力,笃行奋进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现场为流入党员发放“新雁大礼包”,内含党章、党员徽章、学习笔记本、一封信等。拿到这样的礼包,流入党员曹女士直言道“这不仅仅是党组织带给党员的关怀与温暖,也唤起了我是一名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心者同行,同行者共赢。为了开辟流入党员建功立业的渠道,海陵区系统开展“汇‘流’入‘海’·先锋有我”行动,为流入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统筹文化水平、优势特长、职业背景等因素,鼓励流入党员竞选“兼职网格员”“楼栋志愿者”,面向“两企三新”开展“党员示范岗”评选,着力把流入党员转化为“流入资源”,引导、带动他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勇当先锋。
城北街道以“流入党员+新业态群体”双轮驱动为抓手,联合坡子街商居联盟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流’‘新’携手暖商居”主题活动,通过便民服务集市、平安守护行动、双积分激励机制等特色举措,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构建起商居共治共享新格局。这样的案例在海陵并不是少数,九龙镇组织光伏产业链上流入党员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城中街道引导流入党员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保护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流入党员从“服务对象”变为“海陵力量”。
“作为泰州中心城区,海陵流入党员远多于流出党员。我们实施汇‘流’入‘海’行动,就是要以‘来了就是海陵人、来了都是自家人’的胸怀,把流入党员当作本地党员,关爱同等对待,管理一样严格。”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施康振说。
作者: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组织部丁楷、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