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村:用好红色资源 走好“小康路”

八月骄阳似火,山西永和县乾坤湾乡东征村很“红火”。

这个黄土塬上的小村庄,因80多年前红军巧渡黄河、战略转移的一段红色历史而得名,又因近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群众致富奔小康而闻名。

1936年5月,红军东征胜利回师西渡时,毛主席曾在此路过,留下许多红色足迹。2015年4月,山西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东征村以来,工作队依托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这块“金字招牌”,大力挖掘红军东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引领群众走上“小康路”。

“吃上红色资源饭,幸福日子有奔头”。如今,在传承着红色精神、赓续着红色基因的东征村,一位位村民的奋斗故事汇聚成一幅生动的“小康画卷”。

游客参观红军东征纪念馆。

改造土窑洞 办起“农家乐”

走进东征村,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一盏盏灯笼喜庆红火,一处处雕塑述说革命往事,尤其是那座“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在青松翠柏掩映中,不时有头戴八角帽、身着红军服的队伍在此接受精神洗礼。

东征村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光靠种地,村里老百姓能填饱肚子已是奢望,更难谈致富。

不过东征村另有致富秘诀。这里是当年毛主席领导红军东征返回陕西时在山西的最后一站,近几年,来东征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山西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决定,紧紧抓住红色旅游的发展机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升级改造东征村闲置的土窑洞,农户以自家窑洞作为资产进行入股,将“资产”变“股权”,带着大家伙儿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窑洞农家乐。

退休教师冯成俊在东征村住了一辈子,退休后也经营起了农家乐,亲眼见证了村庄的变化。

走进他的5号小院,青石砌墙、白灰滚窑。客房内,整洁的炕铺、古朴的家具,连同液晶电视、无线网络一应俱全,后侧的卫生间里,洗手池、坐便器和淋浴花洒等等一样不少。

东征村窑洞农家乐。

“2016年,正式运营的第一年,收入三四千元;2017年,收入有两万元……”冯成俊细数着农家乐的收入,即便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他的农家乐收入也有5000多元,而今年,农家乐已经让他收入了4000多元。

“这次住在窑洞,体验很不一般,炎炎夏日睡在窑洞内还得盖被子。窑洞里不仅有独立卫生间,还可以洗澡,酒店里有的窑洞内都有了。”一名深圳游客说。

“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带领我们村升级改造了156孔窑洞,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村子红火了,村民也富起来了。”东征村党支部书记路东红说。

用好“红土地” 念起“致富经”

这几年,东征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不仅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还实施了道路硬化、饮水保障等工程,东征村人再也不用人力拉水、水窖存水了。硬化路、动力电、自来水、互联网户户通……一派美丽乡村景象。

“东征村以前是‘出门一身土、回家一身泥’,现在环境好了,农家乐办起来了,外出村民返乡创业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挣上了钱,过上了好日子。”63岁的前任支书刘成生满意地说。

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山西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会同乡党委政府通过风貌打造、改善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让革命老区焕发出新活力。

1936年5月,毛主席回师西渡路过于家咀一带,得知当地百姓常年吃水困难,便命令东征部队凿山取水,引出泉水供群众使用。红军渡河后,泉水常年长流不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泉”。2016年,工作队和乡党委政府重新修葺红军井,建起蓄水池群,依山建起2公里长的木栈道,配套建有观景台和小瀑布。“红军泉”就成了望得见凤凰山、看得见黄河水的“网红打卡地”。

红军泉景点。

驻村工作队队员解由之说:“我们还开发了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三北’防护林、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博物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永和县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奇奇里美丽乡村等旅游景点,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让这片红色土地能够真正依靠乡村旅游走稳小康路。”

“旅游搞起来,发家能致富!”一脸憨厚的村民刘文生如是说。前些年,由于家里人多地少,妻子做了骨髓炎大手术,刘文生一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乡村旅游火起来后,我们就在村里摆了个杂粮煎饼摊,这不今年五一假期就卖了1000多元。”刘文生说,他家里还种着6亩玉露香梨、4亩红富士苹果。去年国庆节,1000多斤苹果卖了2000多元,“今年是第二年挂果,收成估计差不了。”

提起现在的生活,刘文生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自家的农家乐已接待了六七十人住宿,收入有4000多元;现在他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年有8000多元的工资;妻子负责村巷的保洁工作,一年也有1.6万元的工资;此外,家里平均每年还有三四千元的退耕还林款……“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刘文生同样笑得合不拢嘴。

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东征村村民的持续增收致富。如今,东征村的苹果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去年第一年挂果就达7.5万公斤,人均增收2000多元,明年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村里还种植了700亩红枣、400亩核桃和1000亩野生槐花,今年村里举办了槐花节,一周时间就吸引了2万余名游客。

吃上“生态饭” 端稳“金饭碗”

黄河沿岸的吕梁山,曾满眼荒凉,从上世纪70年代起,永和人民吃苦耐劳、矢志不渝,在荒山荒坡植树造林76万亩,把这块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绿水青山”,被称为“‘三北’防护林生态教科书”。

“三北”防护林永和段。

东征村就坐落在离“三北”防护林不远的地方,看上去颇有“塞上江南”的味道。

2018年6月,在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推动下,东征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这是一栋红砖青瓦的二层小楼,可以同时容纳100人培训和就餐,也是东征村吸引机关团体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又一个重要载体,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省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李勇说:“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把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红军泉、英雄湾等革命遗址遗迹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课堂,专门推出了走一段红军东征路、听一堂东征革命史、看一部红色电影、向毛主席铜像敬献一束花、吃一顿追思革命红军饭、学唱一首红军东征歌、住一宿东征人家土窑洞等‘七个一’活动。”

重温入党誓词。

今年以来纪念馆先后接待了省、市及其他县500余人到此接受教育培训,接待游客4万余人,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农民户均增收4000余元。

80多年前,红军东征在这个小山村留下了光辉足迹。80多年后,村民们依靠党的好政策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又谋划着一篇更大的文章。

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贺凯介绍,未来东征村将以“建设一村五区,打造美丽东征”为目标,继续挖掘旅游资源,将东征村打造为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研学、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功能区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党员教育优选地、乾坤湾游中转地。

(作者单位:山西省委组织部)

东征村:用好红色资源 走好“小康路”
八月骄阳似火,山西永和县乾坤湾乡东征村很“红火”。这个黄土塬上的小村庄,因80多年前红军巧渡黄河...
https://www.djcyw.com.cn/assets/img/def.jpg